此条目需要更新。 (2019年7月31日)
请更新本文以反映近况和新增内容。完成修改时,请移除本模板。
雷巴齐斯龙科(Rebbachisauridae)是群蜥脚下目恐龙,目前对该科恐龙的研究不多,化石大部分是破碎骨头,发现于白垩纪的南美洲、非洲。
化石时期: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晚期150–93 Ma
在1990年,蜥脚下目专家Jack McIntosh将发现于北非的巨大蜥脚类雷巴齐斯龙,根据骨骸上的特征,而分类于梁龙科的叉龙亚科。在接下来几年发现了许多相关物种,才发现雷巴齐斯龙类构成一个个别的演化支。在1997年,阿根廷古生物学家约瑟·波拿巴(Jose Bonaparte)将这群恐龙命名为雷巴齐斯龙科。
以下演化树是根据Carballido等人的2010年研究[2]与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等人在2007年的研究[1]:
在2011年的一个研究,在雷巴齐斯龙科内部设立尼日龙亚科(Nigersaurinae)、利迈河龙亚科(Limaysaurinae)。以下演化树是来自同一研究[3]:
虽然所有的研究人员都同意雷巴齐斯龙科属于梁龙超科演化支,但它们缺乏梁龙科与叉龙科所拥有的双叉形颈椎神经棘,因此雷巴齐斯龙科被认为比梁龙科与叉龙科还要原始。目前仍不清楚雷巴齐斯龙科是否拥有后两者所拥有的独特鞭尾。
雷巴齐斯龙科与其他蜥脚类恐龙的差别在于它们的独特牙齿,它们的牙齿拥有低角度的内部磨损面,以及不均匀的珐琅质。至少某些雷巴齐斯龙科恐龙,例如尼日龙,拥有类似鸭嘴龙科与角龙下目的齿系,这在蜥脚类恐龙中相当独特。这种进食方面的适应演化在恐龙之中个别、独自发展了三次。
到目前为止,雷巴齐斯龙科恐龙仅发现于晚侏罗世到晚白垩世的早期。除非纳摩盖吐龙科被分类于梁龙超科,雷巴齐斯龙科将是目前梁龙超科演化支的晚期代表,并与泰坦巨龙类共同生存到晚白垩世。到目前为止,没有雷巴齐斯龙科发现于白垩纪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