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似乎应该寻找“有趣”素材帮助各领域快速入门,选定自身需要/有兴趣的领域然后“痛苦”深入死嗑。两者如何取舍分配?如何避免发懒只挑有趣的软柿子吃?(33岁 男 精神科医师)

我也同意,专业知识走到一个程度,不会再有那么多“有趣”的素材引导我们进入,像是最新的心脏影像研究、医学物理、神经科学发展,都必须实际阅读教科书或论文才有办法,等著“科学人”或 Discovery 报导,根本不实际。

但是,在专业以外的跨领域知识吸收,我还是认为光“有趣”的素材,我们就吸收不完了。

就以罗辑思维或 TED 来说,这样的内容“有趣”,并不代表“不动脑”,而是经过仔细的整理后,直接诉诸最核心的关键,打动人心。基本概念没错,要延伸阅读也行。

如果不是罗辑思维,我不会知道集装箱(货柜)的来源、跨大西洋海底电缆的故事。如果不是 TED,我不会知道会议可以这样办、视觉化可以做到这种程度。

有趣,能激发热情,有了热情,就能死嗑。

为了有个专长能生存,我们已经死嗑医学十几年,那是用“生存本能”驱动的。后半段的人生,让我们犒赏自己,试试看用“有趣”与“热情”驱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