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以“山多、水多、风景多”驰名,但原来温哥华还有一多,令它在国际间傲视同侪,是什么?就是霓虹招牌。这可能令很多人大跌眼镜,毕竟说到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大家都会想到夜夜笙歌的大都市例如纽约、伦敦、拉斯维加斯、东京,甚至香港,而不是温哥华,但原来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温哥华霓虹招牌林立,令它成为当时的“霓虹之都”。

  世界上第一支霓虹灯是法国发明家 Georges Claude 在 1902 年发明的,并在 1910 年的巴黎车展上,用两个 40 英尺、闪著耀眼红光的霓虹管展示了这一发明。两年后,他在蒙马特大道的一家巴黎理发店安装了世界上的第一块霓虹广告牌。

  到了 1920 年代,Georges Claude 的公司 Claude Neon 开始将产品销到北美,第一个购买的顾客是洛杉矶一家名为“Packard”的车行,车行以 $24000 的天价买了两块写着“Packard”的霓虹招牌,在黑夜中光芒四射,吸引了大批民众在晚上前来开眼界,自此霓虹广告牌在美国各地开始盛行。

  到了 50 年代,霓虹招牌来到温哥华的煤气镇,当时的煤气镇人流汇聚,热闹非凡,在黑夜中大放异彩的霓虹招牌亦充斥其中,招牌写着的可能是木材公司的大名、伐木工人的招聘、酒吧和餐馆的广告,就连教堂都用霓虹灯做宣传,市民自家门牌号也用的是霓虹灯。更难以置信的是,当时温哥华条状霓虹灯产量全球第一。看看 1953 年的数字吧,当时市内共有 19000 块霓虹广告牌,以人口计算,平均每 18 个人、每 12 家工厂就有一个霓虹灯招牌,世界最大的霓虹灯也在这里。说当时的温哥华是北美的“霓虹之都”,并非夸张。

  为什么霓虹广告牌在当时如此盛行?甚至比其他北美城市都盛行?这和天气有关。霓虹灯和雨水是天生一对,雨水会让灯光渲染开来,变得无比生动;另外过猛的太阳也会埋没霓虹灯的优点。刚好温哥华雨水多,阴天也多,再加电车盛行,在道路的两旁树立的霓虹广告会被大量乘客看到。天气状况加之交通系统,以及制造商相互竞争令租借招牌非常便宜,诸如此类,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当时,温哥华拥有北美最多的霓虹灯。

  但问题来了,当温哥华和北美的大小城市都毫无管制的树立霓虹招牌,就变成影响市容,于是在 1960 年代末期,美国的第一夫人詹森夫人开始了一场举国上下的“美化”运动,指出霓虹招牌是有损城市形象的低俗装饰,各地还通过反霓虹灯法律,使得霓虹灯开始走下坡。

  这波净化环境的运动不久就传到温哥华。温哥华的立法者认为,霓虹招牌实在有损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期望。温哥华被群山和森林所环抱,而闪来闪去的发光招牌俗不可耐,遮掩了温哥华的自然之美。于是在 1974 年,温哥华通过了第一项招牌管控条例,对新霓虹灯招牌有规格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