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生理生化数据,碳链长度相同的乙醇和异丙醇对植物影响几乎一致,而正丁醇对植株的影响最大,又因为在甲醇处理条件下这些基因的表达几乎都在12h时达到顶峰[6],因此,试验对固体培养基中添加这4种醇类化合物处理12h后的拟南芥叶绿体结构蛋白和光合作用关键酶基因的表达谱进行了分析(图5....)。图4不同浓度4种醇类化合物处理下野生型拟南芥中MDA(A)、H2O2(B)、PC(C)的含量图52mmol/L的4种醇类化合物处理12h后野生型拟南芥中5个叶绿体结构蛋白基因(PsbP1、PsbO、PsaO、Lhca4、Lhcb2.1)和2个光合作用关键酶基因(Rubisco、RCA)的表达水平研究发现用4种醇类化合物处理12h后的植株叶绿体结构蛋白基因均有上调表达,且随着碳链的递增,基因的表达量也随之上调,其中正丁醇对这几种基因表达量的上调最明显,碳链长度相等的乙醇和异丙醇对这几种基因的上调表现相差不多。这说明这4种醇类化合物处理的植株能合成更多的叶绿体结构蛋白,这解释了处理后的植株叶绿体增多的原因。而光合作用关键酶基因Rubisco和RCA的表达水平也随着碳链的伸长表达上调增多,这说明光合作用酶的数量也在醇类化合物的影响下有所增加。3讨论在该研究中笔者并未拘泥于之前普遍用于此类试验的甲醇和乙醇,而是将饱和一元醇看做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也首次将异丙醇和丁醇作为刺激物引入植物学试验当中。与之前大多数研究中的叶面喷施不同,该试验采用了在根部施用醇类,也因此得到的试验结果否定了之前提出的碳源假说,为之后醇类化合物刺激植物生长的试验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由于醇的挥发性,加上叶面喷施的操作性并不适于现代化大规模农业生产,醇类化合物在根部施用方法的建立,使醇类化合物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成为可能。试验发现低浓度的4种醇类

本单位未订购此产品请填写调查问卷可免费获取下载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