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根据20位婚姻移民单亲母亲的访谈资料,探讨婚姻移民对于跨国婚姻抉择的考量,及其妻职→母职→单亲母亲的身份转换过程,如何突破角色限制,展现主体。研究发现,在主流形塑“经济道德”氛围下,受访者倾向隐藏不符合社会期待的欲望,婚姻关系中的角色扮演,更是受到照顾长辈影响。迥异于本籍妇女和非单亲婚姻移民之策略运用,不需要照顾长辈的受访者,倾向运用延展式角色协商策略;需要照顾长辈的受访者,则倾向运用妥协式角色协商。成为单亲母亲后,角色兼顾的策略,明显受到子女年龄影响。子女在学龄前阶段,普遍运用跨境协商或调整工作时间与地点;子女在学龄阶段,则发展在地资源或调整工作。成为母亲后,“他者”身份可能松动,所以“成为母亲”绝非缺乏主体的经验。女性主义的母职论述,无法反映弱势婚姻移民单亲母亲的经验,传统“好妈妈”论述未必规范母职实践,跨境协商让“亲职”呈现多元。跨境协商凸显亲职是两代女人的事,男人依旧从亲职中缺席。本研究提出三项建议:一、解构传统母职论述;二、建构多元家庭支持方案;三、发展“比例制”劳动规范与配套措施。
title = "跨国境后之主体形成:婚姻移民单亲母亲的在地与跨境协商"
abstract = "本研究根据20位婚姻移民单亲母亲的访谈资料,探讨婚姻移民对于跨国婚姻抉择的考量,及其妻职→母职→单亲母亲的身份转换过程,如何突破角色限制,展现主体。研究发现,在主流形塑“经济道德”氛围下,受访者倾向隐藏不符合社会期待的欲望,婚姻关系中的角色扮演,更是受到照顾长辈影响。迥异于本籍妇女和非单亲婚姻移民之策略运用,不需要照顾长辈的受访者,倾向运用延展式角色协商策略;需要照顾长辈的受访者,则倾向运用妥协式角色协商。成为单亲母亲后,角色兼顾的策略,明显受到子女年龄影响。子女在学龄前阶段,普遍运用跨境协商或调整工作时间与地点;子女在学龄阶段,则发展在地资源或调整工作。成为母亲后,“他者”身份可能松动,所以“成为母亲”绝非缺乏主体的经验。女性主义的母职论述,无法反映弱势婚姻移民单亲母亲的经验,传统“好妈妈”论述未必规范母职实践,跨境协商让“亲职”呈现多元。跨境协商凸显亲职是两代女人的事,男人依旧从亲职中缺席。本研究提出三项建议:一、解构传统母职论述;二、建构多元家庭支持方案;三、发展“比例制”劳动规范与配套措施。"
N2 - 本研究根据20位婚姻移民单亲母亲的访谈资料,探讨婚姻移民对于跨国婚姻抉择的考量,及其妻职→母职→单亲母亲的身份转换过程,如何突破角色限制,展现主体。研究发现,在主流形塑“经济道德”氛围下,受访者倾向隐藏不符合社会期待的欲望,婚姻关系中的角色扮演,更是受到照顾长辈影响。迥异于本籍妇女和非单亲婚姻移民之策略运用,不需要照顾长辈的受访者,倾向运用延展式角色协商策略;需要照顾长辈的受访者,则倾向运用妥协式角色协商。成为单亲母亲后,角色兼顾的策略,明显受到子女年龄影响。子女在学龄前阶段,普遍运用跨境协商或调整工作时间与地点;子女在学龄阶段,则发展在地资源或调整工作。成为母亲后,“他者”身份可能松动,所以“成为母亲”绝非缺乏主体的经验。女性主义的母职论述,无法反映弱势婚姻移民单亲母亲的经验,传统“好妈妈”论述未必规范母职实践,跨境协商让“亲职”呈现多元。跨境协商凸显亲职是两代女人的事,男人依旧从亲职中缺席。本研究提出三项建议:一、解构传统母职论述;二、建构多元家庭支持方案;三、发展“比例制”劳动规范与配套措施。
AB - 本研究根据20位婚姻移民单亲母亲的访谈资料,探讨婚姻移民对于跨国婚姻抉择的考量,及其妻职→母职→单亲母亲的身份转换过程,如何突破角色限制,展现主体。研究发现,在主流形塑“经济道德”氛围下,受访者倾向隐藏不符合社会期待的欲望,婚姻关系中的角色扮演,更是受到照顾长辈影响。迥异于本籍妇女和非单亲婚姻移民之策略运用,不需要照顾长辈的受访者,倾向运用延展式角色协商策略;需要照顾长辈的受访者,则倾向运用妥协式角色协商。成为单亲母亲后,角色兼顾的策略,明显受到子女年龄影响。子女在学龄前阶段,普遍运用跨境协商或调整工作时间与地点;子女在学龄阶段,则发展在地资源或调整工作。成为母亲后,“他者”身份可能松动,所以“成为母亲”绝非缺乏主体的经验。女性主义的母职论述,无法反映弱势婚姻移民单亲母亲的经验,传统“好妈妈”论述未必规范母职实践,跨境协商让“亲职”呈现多元。跨境协商凸显亲职是两代女人的事,男人依旧从亲职中缺席。本研究提出三项建议:一、解构传统母职论述;二、建构多元家庭支持方案;三、发展“比例制”劳动规范与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