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冷藏加工、育苗、饵料生产等产业和相关产业链的同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对虾病毒感染在全国各地开始蔓延,与此同时,水产工作者暂未找到合适的应对措施,导致当时的对虾养殖业经济效益直线下降。因此,在水产工作者们深入研究对虾病毒感染的成因及病害防治方法、并研究探索对虾养殖业新的替代品种,开始了南美白对虾的引进,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自1988年开始,我国开展了南美白对虾的引进、适应性养殖以及大面积推广工作;首先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引进了南美白对虾的新种虾,并在1992年8月进行了适应性养殖并成功初步人工繁殖,1994年成功培育了小批量虾苗;直到1999年,广东省深圳市的农业龙头公司天俊实业与美国的海洋生物技术公司开展合作,正式引进美国无特定病原(SPF)南美白对虾种虾和繁育技术,成功地批量培育出了无特定病原(SPF)南美白对虾苗;进入2000年以后,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逐年扩大。2013年,广东省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达到6. 8万公顷,产量32. 84万吨。

一、养殖场地的条件 南美白对虾养成场地的选择与斑节对虾相似。养成场宜建于海水盐度较低的海区,在可能的情况下,养成场好建在盐度10~20‰的半咸水的内湾或河口区,若淡水较丰富,就能按需要调节虾塘的盐度,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在养成场打井抽提淡水解决。实践证明,盐度在15‰以下时,养殖75天左右即可达到商品规格(50~60尾/kg);在同样养殖密度下,若养殖池盐度为20~30‰,则需要养殖100天以上才能达到上述的规格。

收获方法主要采用地笼网诱捕、拉网,后干塘起捕。当南美白对虾经70天~80天的养殖,规格达到60尾~90尾每千克即捕大留小,分批上市,到了10月中下旬开始干塘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