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你知道吗?二氧化碳活得比我们还久。

A:二氧化碳在大气平均存在的时间约为120年。

A:所以不节能减碳,二氧化碳浓度只会越来越高,恐怕全球暖化还会更严重。

你应该跟我一样惊讶,二氧化碳平均在大气中存在的时间居然有120年,比我们长寿。那么你猜猜看,人类一年大约会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到大气中呢?这数量可能继续让你大吃一惊,答案是300亿吨,而且研究发现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还在持度上升当中,等到2036年时,全球平均温度将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高而上升两度。因此,关注空气中温室效应气体的研究,对于观察全球暖化现象便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解温室效应气体的变化,进而协助科学家进行全球暖化与气候变迁研究,中央大学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王国英教授从2009年起在国科会与环保署补助下,组成研究团队,打造规模最大的温室效应气体观测平台。这集今天科学了?就带您一块了解这个观测二氧化碳浓度的研究背景。

无论是使用电脑、看电视,还是工厂与汽机车排放废气,这些人为的因素,让我们一年排放了300亿吨的二氧化碳到大气中,然而这些所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有一半,必须仰赖地表的植物和海水进行吸收。但有研究理论显示,在暖化与二氧化碳浓度提高的情形之下,会造成海水酸性上升,而海水酸性上升,恐怕就会直接影响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又由于海洋在地球上占了百分之七十,因此未来50年的海洋是否可以维持住过去50年来对于二氧化碳的有效吸收能力?这个疑问成了王国英教授所执行的“太平洋观测计划”的研究背景。

王国英教授说:“太平洋研究计划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去搜集在海洋上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实际上去真正了解这些难以收集、观测的地方的空气里二氧化碳情形。这些资料来帮助我们,第一来了解,目前在海洋的边界上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和一般在陆地上搜集到的二氧化碳浓度有什么趋势;第二,进一步了解海水对于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是否有改变?是否维持和以前一样,还是已经能力逐渐在减少;第三,搜集这些资料有助于进一步验证,用其他的方法,譬如人造卫星等这些所搜集到的二氧化碳来进行资料的校验。这些资料也可以用来帮助发展气候模式,而气候模式是我们用来预测未来气候非常重要的工具。”

不过说到这,你一定相当好奇,二氧化碳是无形的气体,要如何进行侦测呢?王国英教授为我们解释说:“二氧化碳对于辐射的特定波段有吸收能力,当我们放出特定波长的能量,经过空气以后,透过空气中二氧化碳对特定波长的吸收,然后出来的能量,我们去量它能量衰减的程度,这样就可知道我们所测得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情形。所以我们基本上就是利用这样的原理,利用二氧化碳分子对于特定波长的辐射吸收能力,以便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以上就是本集的今天科学了没?下一集,阿玫将继续再带您更深入了解“太平洋观测计划”。下次再跟阿玫用科学,听世界用不一样的视野,下次见。

公务人员及教师认证服务专用信箱 : 1403040@narlab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