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读者们再提及,古代中日交流时,第一印像大多都是遣唐使,但熟不知其实早在唐朝前150年,中日就互相派出了大量互相学习的使者。但究竟是和契机,让此时落后的日本,有机会与中国修好的呢?

公元5世纪到6世纪初,日本正处于倭五王时代,刚刚统一的日本称为“大和国”。野心勃勃的倭王,不满足于刚刚统一的日本,还想占领朝鲜半岛!当时的朝鲜半岛正处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时期,实力弱小的百济国君主,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便与大和国结盟,至此激发了大和国想要侵占朝鲜半岛的野心。

此时的大和国明白,想要拿下朝鲜半岛就必须要和中国结盟,于是大和国便主动向中国朝贡示好,但最终如意算盘还是没有打好,大和国的侵略战争失败了。

对于大和国来说,虽然政治梦想破灭了,但由此建立的中日关系却为整个大和国的发展带来了预想不到的深远影响。这个时期,来自中国的大量移民开始登陆日本列岛,这些被称为“渡来客”的外族人不仅带来了珠宝玉石,丝绸茶叶,更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中国人的影响下,日本的冶炼术,纺织术,制陶术都迅速发展,汉字,儒学和佛教也相继传入日本。

在大和国,精通儒学典籍的汉人常被朝廷重用,被委以史官或是财政方面的职务,并赐予姓氏,有的甚至还担任起大和国王儿子的老师。在当时的日本,学习汉字和儒家经典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公元478年,倭王就用汉字给中国南朝皇帝写了国书,由此可见,汉字在日本的地位!

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日本,在短短几百年间快速发展,很快便脱离了奴隶制社会,走向了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