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浩翔──自成一派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六之六)

前五篇完成之时,在今年四月份。《春娇与志明》还在上画,《低俗喜剧》则刚在第三十六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试映。眼见《低》与《春》进占2012年度华语片票房第一、二位,不能够不说些什么。可是,《低》一片其实沿用彭一贯的手法编导,除了假拍戏真赌钱这一幕已经在早期的《买凶拍人》用过以外,其实并无挑剔的地方可言,也没有什么值得再加的注脚(否则彭每拍一部新作,我又要花时间写什么)。

这里唯有说说两个故事。

第一,是Leona Wong 所写有关彭浩翔在书展里,分享他是如何发掘创作灵感的文章。那是八月的事情,早就过了我之前五篇投稿之日,而且是转述自彭本人,自然更加掷地有声。我写文章的其一原则是只写别人不懂说、不想说、不敢说的,Leona 既然说了一次,我其实不便再重复。但以下这一句,还是要引述一下:

“他(彭)说,一个创作人一生要创作的题材,都可以从他的垃圾箱中找到,因为创作离不开自己最贴身的事。”

对,这么简单的东西,我花了五千字也写不到,就这样被他讲了出来。创作,其实离不开自身阅历。不论你是村上春树或者是向西村上春树,仍是同理。村上春树写《挪威的森林》、向西村上春树写《一路向西》,题材是自身经历,自然好看。之后的《1Q84》、之后的《邪骨与生炒骨》,太多棱角,便容易让人感觉到“为写而写”。彭一直有题材可拍,三成是天赋、七成是只靠身边的故事加以放大,上纲上线。

第二,我曾经在两个不同的场合问过彭浩翔,究竟他喜欢写作还是拍电影多一点。其实一次是公开场合,彭说足了体面说话,什么写作、电影都喜欢之类。一次是私底下问,其言语之间当然流露出他喜爱编、导的程度、远超于写小说的兴趣。不单只编导,音乐、灯光、选角、道具、甚至戏名,都可以发现他无可避免地渗上一脚。继续写小说,是我这个十五年忠实拥趸一相情愿的想法。

还记得当年他凭《大丈夫》拿下**新晋导演金像奖时,被无线删走了他的得奖感受而改播广告吗?且看看今年颁发**导演奖时,无线会如何转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