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会有害怕的情绪呢?

因为“害怕情绪”,原本设计就是一种保护作用。

小孩子手指碰到热水壶,手指烫到,会产生反射,

就可以避免被热水烫到,避免了危险。

如果从此小孩就害怕水壶,就是没有装热水也害怕,

担心家里有水壶,

看到家里有水壶就会害怕到无法睡觉。

想想看,就是没装水的水壶,都会想要避开,就更没有机会碰到装热水的热水壶了。

这样的保护,就是过度保护了,过度的保护,对生活就造成各种限制。

所以评估合理的害怕与不合理的害怕。

当然,要比较的是,同一个刺激来源。

情境:出门以后,检查门有没有关上。

合理的害怕:出门时候有点恍神,回头再检查门锁,确定是关上的。出门。

不合理的害怕:就是觉得没有关门,反复检查门锁,已经第五次了。

合理的害怕:老鼠会带有病菌,害怕会被传染生病,表示环境太脏,看来需要清洁环境大扫除。

不合理的害怕:看到老鼠都怕,电视上老鼠画面也怕,书本里插画老鼠也怕,看到米老鼠也是害怕。

合理的害怕:出门在外,随身携带酒精,摸到门把喷一下手,吃过饭后喷一下手。

不合理的害怕:待在家里,家里没有人进出,每隔一小时要喷一次酒精。就是觉得不安心。

合理的害怕:今天人多拥挤,走路不要太赶,避免跌倒。

不合理的害怕:想到搭捷运很不安心,还是不要出门吧。不搭捷运就不会害怕。

情境:身体不舒服。

合理的害怕:身体不舒服,头晕,心脏跳很快,这是身体发出讯号保护作用,应该是最近太累了,作到恢复>消耗,自律神经会稳定。

不合理的害怕:身体不舒服,完蛋了、惨了、毁了、没救了,就要恐慌发作了。

合理的害怕,是保护。

不合理的害怕,是限制,是生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