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从一条大马路经过,看到路旁的茄苳树结实累累,回来上网查询,发现它的名称也可以写成“茄冬”。“茄苳”与“茄冬”这两个名称在辞典是如何解释的呢?请看本文介绍。

  茄冬,《国语辞典》解释如下:注音是ㄐㄧㄚ ㄉㄨㄥ,词义是重阳木的别名。又名“重阳木”。

  重阳木,《国语辞典》解释如下:注音是ㄔㄨㄥˊ ㄧㄤˊ ㄇㄨˋ,词义是植物名。大戟(ㄐㄧˇ)科重阳木属,落叶乔木,多年生木本。三出复叶,小叶呈卵形或长椭圆形钝锯齿缘。雌雄异株,每年二、三月开黄绿色的小花,生长极为迅速。耐风,可作防风林的辅助树种。除防风、遮荫外,也可作为建材、家具之用。亦称为“茄冬”。

  茄苳,《闽南语辞典》解释如下:音读是ka-tang,词义是木本植物。一种半落叶性的乔木,枝干直立,枝叶开展且茂密,树皮呈赤褐色,干面则呈现鳞状剥落。是台湾乡间常见的树种。

  从以上的解释可知,茄冬是国语的写法,而茄苳则是台语的写法,除此之外,这种树可写成一样是同音的“加冬”,也就是完全不加“艹”字头。我们要如何理解“茄苳”的树名呢?答案是将“艹”字头去掉,得到“加冬”两字。加,字义是增益;冬,字义是计算年的单位。因此,“加冬”可解释成“增年”,也就是延年益寿,代表茄苳树是可以长成很长寿的树。笔者顺便去谷歌进行关键字检索,若输入"茄苳" "老树",得56万;若输入"榕" "老树",得41万;若输入"樟" "老树",得22万;证实茄苳长成老树是很普遍的。

  为了了解茄苳的各种写法,故到谷歌网站做关键字检索,得到的资料量,在“╱”的左边是点选“所有中文网页”,右边是点选“台湾的网页”。若查询"茄苳",得113万╱76万;若查询"茄冬" ,得13万╱7万;若查询"重阳木",得80万╱1万。由查询的结果可知,在台湾以使用“茄苳”居多,资料量是“茄冬”的10倍;在大中华,则以使用“重阳木”居多。

  茄苳是很常见的行道树,目前结实累累,正是欣赏此树**的季节。《国语辞典》只能查得到“茄冬”,而查不到“茄苳”,而且只在另一个名称“重阳木”作解释,但实际上,在台湾使用茄苳的资料量,却是茄冬的10倍,更是重阳木的76倍。“茄苳”与“茄冬”,您觉得写那一个好呢?

  谢谢黄正良先生回应。经查茄苳的学名是Bischofia javanica,重阳木则是Bischofia polycarpa,两种植物的确不相同。《国语辞典》将茄苳与重阳木视为相同确定是弄错了,应该改正。

  我自己倒是都写成茄冬,别人我就不知道了!

  您这样一问﹐我倒举棋不定了。呵呵。

  欢迎多砚坊格友回应。您习惯写“茄冬”没有错,因为《国语辞典》就是这样写的,只是一般习惯写“茄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