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立天文台、东京大学、理化学研究所等机构组成的研究小组根据阿尔玛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发现,猎户座大星云中的巨大原始星“猎户座KL电波源I”旋转喷射气流的根部附近,含有一氧化铝分子。
恒星如何诞生,其周围的行星如何形成,这是天文学、地球行星科学极为重要的课题。在天文学方面,科学家试图通过观察恒星和行星的“现场”来理解这个过程;在地球行星科学中,科学家通过分析陨石和航天探测器带回来的样本来了解太阳系中第一颗行星的形成。
猎户座大星云是大质量星形成区域,其中的巨大原始星“猎户座KL电波源I”距太阳系1400光年,质量超过太阳数倍。研究小组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的论文称,他们在“猎户KL电波源I”原始星盘旋转喷射气体流中,首次发现了一氧化铝分子,并观察了其分布。
迄今为止,科学家仅从进化末期的老年恒星喷射气流中发现了一氧化铝分子。老年恒星喷射的气体中,一氧化铝形成固体微颗粒飘荡在星系中,成为形成新的恒星和行星的材料。但一氧化铝分子是否存在于诞生之初的原始星周围,其分布情况如何,一直不明确。
研究小组在“猎户座KL电波源I”的观测数据中发现了一氧化铝分子放射的497GHz(千兆赫)和650GHz电波,显示原始星周围也存在铝分子,分布在喷射流的根部。与同一处发现的一氧化硅分子等的分布相比,其分布非常集中,这可以通过一氧化铝分子的低挥发性特征来解释。
从陨石的研究中可知,太阳系中产生的第一种固体物质是由铝和钙矿等挥发性较低的元素浓缩而成,这些物质成为制造地球的材料。这项研究表明,原始星周围的一氧化铝分子凝缩成尘埃。该研究成果增进了对原始星周围行星材料进化的理解,也为进一步了解行星材料如何在太阳系中制造并演变成行星提供了线索。(记者陈超)
新华社东京4月26日电(记者华义)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25日公布最新照片,宣布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在小行星“龙宫”上成功制造了一个撞击坑,接下来将从撞击坑中采集小行星内部岩石样本
新华社美国拉斯维加斯1月7日电(记者周舟)美国研究人员7日报告,他们利用美国的系外行星探测器“苔丝”发回的数据,又识别出一颗新的小型行星。这是“苔丝”升空以来发现的第三颗系外行星
新华社东京5月9日电(记者华义)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9日宣布,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4月初在小行星“龙宫”上制造的撞击坑直径达10米,深2至3米。该机构打算让隼鸟2号再次降落到撞击坑附近采集样本
美国航天局10日说,美国“奥西里斯-REx”探测器在贝努小行星上发现了水痕迹,这些水分被“锁”在贝努小行星的粘土中。 初步分析显示,贝努小行星存在含氢氧基的分子,其中氢氧基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相连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