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认为心脏血管阻塞,便需进行通波仔手术,但其实手术并非唯一选项,在非必要的情况下动手术、放支架,反而可能刺激血管内的斑块增生,令病情恶化。幸好目前有崭新技术的辅助,让医生得以客观评估手术的必要性,保障患者的安全。
事实上,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心脏问题,约占七至八成,多为血管斑块阻塞。一般透过运动心电图,可间接检查患者在运动期间,心脏运作是否正常,但准确性约只有六成;如患者不方便跑步,更无法进行此检查。
因此,较流行的检查则为电脑扫描,不过亦只能反映斑块积聚的比例范围。如果斑块积聚达九成或以上,安排通波仔手术当然毋庸置疑,但其实最常见的情况是血管阻塞达五成至七成,这类“掷界”个案究竟应否进行手术呢?
这样的疑虑并非空穴来风,由于手术始终有一定风险,置放支架更有机会刺激血管内壁增生斑块,造成支架狭窄,继而又要再进行通波仔手术;而术后患者一般需服食薄血药,增加出血风险;反之,若患者的血管状态对身体影响不大,通过药物及改善生活习惯控制风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胆固醇、肥胖等,病情或可保持长期稳定,相比随便介入手术治疗,对患者反而更安全。
因此,针对上述的“掷界”个案,便需进一步评估心肌功能有否受影响,以决定是否有进行手术的必要。现时就有血流储备分数(FFR)辅助医生客观评估患者的血流压力,若指数为0.8以下,代表心肌功能受影响,便需考虑通波仔;否则以药物及调整生活习惯来控制病情,定期覆诊观察病情有没有变化便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