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街因离河岸较远,辟建晚于旧街(西园路一段),是续旧街以后所建的第二条大街路,因此有新街之称。全街随着乾隆中叶以后,大众庙、福德宫(贵阳街口)、水仙宫(桂林路口)等庙宇陆续兴建,一路由北而南拓展,这些古庙今日仅存大众庙。大众庙至水仙宫间称作顶新街,往北至福德宫相对取名厦新街。顶新街上因有大众庙并邻近龙山寺,祭祀用品贩卖顺理成为特色。创立于光绪 6 年(1880 年)的黄和裕金纸行,是现今西昌街上开业最悠久的老店。商机蓬勃的厦新街在靠近直兴市场处有家华宫戏院,艋舺老戏院虽多,还是放映洋片的华宫最吸引当时的年轻人。

今日提到西昌街最为人熟知的,只有大众庙对面的青草巷,在医疗缺乏的年代,一旦身体有恙,依靠的就是口耳相传的草药和赤脚仙(草药仙)。位于长沙街、内江街口及以北的西昌街尾,昔日属于半路店街,是清代早期往来唐山旅人的客栈街,故名。日治初期仍有船头行、染房等店面,如今则以住宅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