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学博士(非常荣誉等级)
经济思想史硕士(优秀等级)
1.2017年度法国外交部/法国高等教育署高级人文社科访问学者(法国政府全额奖学金)
2.2012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1. “比较视野下的上海法租界医疗卫生研究(1849-1943)”获 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16CZS062)。
2.“国际关系与宗教纷争下的震旦大学(1903-1952)”获2014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项目资助(2014ELS001)。
3. “上海震旦大学的建立:中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获2012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13D14001)(结项)。
4.“异质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获2012年度法国外交部“徐光启”计划资助(结项)。
2.任轶,《震旦博物院与近代上海的科学知识传播》,《东南文化》,2017年第5期,第101-107页。
4.任轶,《浅析两次淞沪抗战时期法租界当局与天主教会对难民的救助》,《民国档案》,2015年第1期,第 67-75页。
5.任轶,《政治精英在村庄治理中的角色:一种比较发展的视角》,《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第 83-89页。
1.任轶,《两次淞沪抗战中的震旦大学与难民救助》,载于马军、蒋杰主编,《上海法租界史研究》第二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第107-117页。
2.任轶,《法国和天主教双重身份交织下的上海震旦大学医学教育》,载于张勇安、朱虹主编,《医疗社会史研究》第三辑“医疗与东亚的近代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第126-142页。
3.任轶,《上海震旦大学的校园建筑(1903-1952)》,载于张复合、刘亦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第341-347页。
2.任轶、郑方磊译,《通向欧洲之路》,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出版,328千字。本书由荷兰文学创作与翻译基金会资助出版。
3.郑方磊、任轶译,《资本主义的历史 1500-2010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出版,380千字。本书由法国外交部和法国驻华使馆的傅雷图书资助出版计划资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