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国教明年上路,台湾师范大学校长张国恩昨天表示,教师专业的提升是影响12年国教成败的关键,不过,台湾习惯把老师当成“工程师”在培训,必须加以改变,因此,他呼吁,教育部应该放手让师资培育大学建立自身特色,并发展12年一贯的师培大学。
张国恩昨天出席教改总体检论坛成立10周年活动,并以“聚焦12年国教,重视师资培育”为题,发表演讲。
张国恩认为,12年国教的意义不是增加学生的受教时间,而是把国民素养的培育延长3年,并且让教师更正常的落实多元化教学。
他强调,12年国教必须以“能力养成”与“知识传授”并重,在国小着重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养成,国中阶段进一步给予多元学习体验、职涯探索与性向定位,到了高中,则是职涯巩固与初步专业发展。
张国恩指出,教师专业的提升是影响12年国教成败的关键,教师必须更多元的创新教学,并且提出多元评量。
但是他坦言,长期以来台湾的师资培育太过于“工程师式”,透过修学分、实习、检定,取得教师证,他形容,“就像用高普考专技人员的方式,好像修了一些课再通过考试,就可以当老师”。
张国恩无奈的说,目前的教育学程规定僵化,尽管台师大提供师培生很多额外的课程,但都不能列入教育学分。他呼吁,教育部应该放手让各师培大学建立特色。
同时,张国恩疾呼,因应教育变革,必须要先重塑师资培育系统,首先要让教师具有服务热忱、专业素养,并拉长师资养成的时间,可在同一所师培大学建立“学士+硕士”5年至6年的师培期程。
此外,目前教育学程分为国小、国中,他提到,既然要推动12年国教,就可以考虑打破中小学界线,尝试发展“12年一贯”的师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