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越来越多,近年社会上兴起“香港已经迫爆”的意见,而且部分舆论将问题焦点集中在单程证:认为房屋、医疗资源都是因每日150个单程证新移民而被摊薄、价格被抢高。单程证制度是否令医疗资源紧张可能有讨论空间,但楼价高企,单程证恐怕不是最主要的外来因素。
据报过去10年,15岁以上新移民有过半人报称居住在公营租住房屋,整体租住房屋比例6-7成,自置物业水平约1成左右。数据似乎与社会大众的印象接近:单程证新移民以较低收入人士为主,需求的房屋资源集中在公屋。
当然,没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公屋供不应求,排队上楼的时间拉长,最终会为私人住宅租住市场(例如㓥房)带来强大的需求。间接上对整个私人市场都带来利好作用,不过此类间接影响不宜被夸大。
在舆论焦点的单程证之外,更值得留意的是“其他”外来人口。现时香港有5个人才输入计划,一个一般就业政策,2017、18年度共批出6.6万人留港。单计5个输入入才计划,2018年的名额达2.5万人,较2017年上升逾5%。此些人未必全部都会住满7年,成为永久居民;但大致上,他们留在香港工作,就会有居住需求(包括租、买,由于各种印花税,相信初期会以租住为主),而且需求集中在私楼。
如果不同类型的专才选择定居、住满7年的话(对非本地毕业生来说,在学年份也包括在内),他们便会同其他香港中产打工仔一样,面对要买楼抑或长期租楼的问题。透过一般就业政策,在2016年有3600人取得居留权。而去年其他各类专才取得居留权的总数为5375人。大致上,近几年每年有近9000个中、高收入人士透过不同计划,取得居留权。
要留意的是,取得居留权要时间,而过几年不同专才计划的名额持续增加,一般估计,未来几年,按年取得居留权的数字会持续上升。此些稳定增加的中高收入人口,看来会成为持续支持本地楼价高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