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籍的屠呦呦研究“青蒿素”(artemisinin,又名黄花蒿素)成为治疗恶性疟原虫所引发的疟疾的特效药,因此与另外两人共同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也是第一位获得这项殊荣的中国籍得奖者。
屠教授在访问时提到曾经翻阅历代本草医书,而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这本书就是最先采用青蒿治疟的著作。她在此书中所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从而得到启发,认为常用的水煎法会因为高温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因此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最终就成功研制出抗疟的特效药。
屠呦呦得诺贝尔医学奖当然是可喜可贺,因为这成就是中国的光荣,同时证明了中草药中有其丰富、实用的宝藏。然而,屠教授研究出的“青蒿素”只需对病用药便是,每遇疟疾便用相应剂量的“青蒿素”,这其实只是西药而已。
而中医用药是按辨证论治的,用药时要对应病人的寒、热、虚、实来使用,所以很多时会出现“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情况,就是面对同一种病医师会开出不同的方药,又或在治疗不同疾病时,医师又会开出相类的方药。就如青蒿一药,性味辛、苦、寒,具有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的作用,适用于热证,但若是脾胃虚弱者便不适用了。
因此,在中医界来说其实并没有多大的进步。对于屠教授的荣誉,作为中医确是不敢韬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