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演讲中提到对Blooger-Professional的期许,马上就看到这一则“负面报导”。
文章中提到的那些反应确实值得我们好好考量,不过真的如此吗?征人机构想办法要多得到一些应征者的资讯可以理解,但是真的blog只能显示出“人性都有”的“耍贱嘴”、“闹别扭”与“坏脾气”?恐怕不见得,事实上这篇文章中出场人物的这种偏颇观察让我觉得惊讶(不过,Jerry经常被专业的圈内人描述blogging为“闲着没事”、“自恋”、“耐不住寂寞”,好像也不该这么惊讶。X_X)。
采访对象的意见是一回事,但是此文作者本身所显露出来的“守门人观念”确实也值得玩味。这正好呼应了我演讲中所意图指出的,超出新闻的范围,blog对于“知识社会的想像”更广泛的冲击,以及重新思索“专业”内涵的关键重要性。
这个个案引发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时我也很感兴趣,这是什么样的人文学科?是在美国中西部怎样的一所学校?永远不要低估了个案的启发,但也不要高估了个案的适用范围。
任何社会场域的核心都存在着行动创造的可能性在,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这则报导或许提醒我们的是:blogger-professor需要更多正面、富于创意的示范,需要更清晰地展现联系不同知识社群(学院vs.部落圈)并有益于双方的可能性。
我们需要打开更大的视野,考察与思考更多的经验与体验。毕竟,除了“是什么?”、“为什么?”之外,科学也该问问“有何可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