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应是以引导、激发孩子的兴趣为起点,唤起孩子阅读的主动性、创造性。而课外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普通而经常的形式。但学生并不清楚自己有什么需求,体会不到阅读的意义,围绕这问题,我尝试了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习惯。让学生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让他们明白──原来阅读也可以很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童年时期,记忆是很灵活、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学生在早年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因此,阅读应是以引导、激发孩子的兴趣为起点,唤起孩子阅读的主动性、创造性。而课外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普通而经常的形式。
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以及家长想法,我对班内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如下:
结果表明,学生喜欢看通俗读物,而对文学与科技读物不感兴趣。原因是篇幅较长,比较枯燥。从目的看,学生的阅读很大程度是长辈的要求与决定,主动阅读的较少,因此阅读能力较低,即便是为提高而阅读的学生,也很少有写心得,谈体会的读书笔记。再从阅读时间上看,不到一半学生能坚持天天看些课外书。
问题一:你平时都读什么类型的书籍?
问题二:你阅读的书籍是怎么决定的?
学生会这样,主要是他们并不清楚自己有什么需求,更不会互相借阅,体会不到阅读的意义,即使家长购买了不少的书籍,学生也没有得到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