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
11月29日,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禹州市天源生物科技
11月29日,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禹州市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的“青蒿素规模化绿色生产新工艺”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林国强院士担任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朱晓新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叶阳研究员担任副主任委员。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工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性强,居国际领先水平,应用前景广阔
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左一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实验室使用常规化学
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左一)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实验室使用常规化学方法合成抗疟药物青蒿素。7月4日,据上海交通大学消息,张万斌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历时七年,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研发出一种常规的化学合成方法,首次实现了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可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降**药成本,造福数亿患者。 上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首先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由于天然植物中青蒿素含量很低,难以规模化生产,使得药价昂贵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肖友利研究组揭示了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肖友利研究组揭示了青蒿素独特的过氧桥键结构被亚铁血红素激活并共价修饰相关蛋白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杂志》。 近年来,大量的体外或动物模型实验显示,青蒿素对多种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但人们对该药物的抗癌分子作用机制依然不是很清楚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22日公布的一篇寄生虫学论文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22日公布的一篇寄生虫学论文,揭示了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作用机制确定青蒿素可针对100多种蛋白质发生作用。这项研究同时显示,青蒿素会被血红素这种特定的含铁化合物激活。 目前对于疟疾最有效的药物就是青蒿素,以其为主的联合疗法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尤其在疟疾重灾区非洲,青蒿素已经拯救了上百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