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论颜值明明不怎么样,偏偏颇受异性欢迎;甚至同台面试PK时,按说是颜值高者占优势,偏偏有时却是那个理论上颜值乏善可陈的竞争者,从个人印象上更得主考官好感;而相反,有些人从哪个角度考证吧,颜值都无可挑剔,但诡异的是,偏偏就令人不感兴趣,提不起了解他的兴致。
如果有人很直率的和你说,你很好,但你不够漂亮,所以我无法爱上你;你是否会信以为真,把所有的失败和不如意归咎于几乎无法改变的外貌,或从此患上整容依赖症?但你有没有想过,这话翻译过来,它的潜台词其实是这样的:你的言谈、举止、气质、气场、发型、衣装,没有一处能构成一种标签性的特质,能供别人在短时间内形成识别性的印象、和想要去解读的兴趣。把一切笼统的形容为你不够漂亮,是因为你内在的闪光点,没有找到合适的表现方式外显出来,没有形成冲击力,以让人忽视长相上的天然缺陷,转而主动寻找和强调优点。以至于人们只能看到你平凡的外貌。那些貌似和颜值不搭边的东西,比如说个人的冷静、稳重、活泼、温暖,甚至仅仅是外在和内在形象的协调一致,让人感觉舒服,都能形成一种可标识化的韵味,修正在他人眼中的颜值指数。这是为什么呢?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梅拉宾在1971年提出: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约有7%取决于谈话的内容,辅助表达的方法如手势、语气等则占了38%,肢体动作所占的比例则高达55%。无论你业绩如何突出,无论你能写出多么完美无瑕的报告,如果无法让上司亲眼看见你认真工作的模样,实际上很难给对方留下好印象。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带给对方负面印象。
也就是说一个人留给他人的印象是好是坏,甚至可以说在他人眼中的美丑,大部分是来源于他特质的动态,而不是静态的硬性条件。硬性条件能激发的往往是对方的理性判断;而个人特质的动态活动,却能激发一个人的知觉、感觉,进而是感情参与的、更具强度的判断。所以提升颜值,大概要小心一个误区,那就是平面化的理论化的美,再美也是个眨着长睫毛的假洋娃娃。而个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甚至是直指内心的微表情,都是别人在极短时间内知觉到你的本质,从而形成美丑印象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