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并非老年人专利,一对姐妹,妹妹17岁时出现手脚抖动、动作慢、表情僵硬等情形,原以为是学业造成焦虑,就医竟确诊为巴金森氏症,姐姐照顾妹妹多年后,在28岁时也得到相同诊断,所幸在医疗团队协助下稳定治疗,与巴金森氏症和平共处10多年。
台大医院近年透过基因筛检找出近200名“年轻型巴金森”患者,除了上述姐妹,还有一名18岁高中男学生,年初自觉小腿无力,运球扣篮时,使不上力,基因检测确认为年轻型巴金森氏症。
台大医院神经部主任吴瑞美表示,巴金森氏症非老人病,近年有年龄层下降趋势,近两成患者于年轻时期发病。
吴瑞美指出,全台约4万名巴金森氏患者,巴金森氏症好发55岁以上族群,多在55到60岁间发病,年龄愈大、比率愈高,全台65岁以上长者中,每百人就有1人,主要因环境与基因交互作用导致,但也有基因异常导致的年轻型巴金森氏症,多为40岁以下患者。
年轻型巴金森氏症的发生多半与基因、家族遗传有关。吴瑞美说,20到40岁年轻型约占15%,20岁以下少年型约5%,上述姐妹即为年轻与少年型;年轻型患者罹病,容易因不了解而延误就医。
上述姐妹个案,因基因异常,使大脑内多巴胺缺乏,影响大脑动作传输回路,而致动作迟缓、手抖等。另外,若夫妻有巴金森氏症隐性基因,小孩有四分之一几率患病。
吴瑞美说,巴金森氏症初期症状包含单侧手抖、行走缓慢小碎步、面瘫无表情等,其中3至4成患者走路不稳,若无法及早治疗,更有并发失智、忧郁症的风险,若尽早服药加上复健,可维持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