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entropy之观念,首先起源于热力物理学;entropy一词,乃Rudolph Clausius于1854年借用希腊文代表“能”的字根en (energenia),加上代表“变易”的字根(trepein)合成此字来代表“改变的能”这个概念;更确切而言,是用来代表“能量”在做完“功”后,变为“不可收回”且无用之“废能”。基于能量不能消灭(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不灭),但却逐渐由可利用之形式转变成不可利用之形式,即为热力学第二定律。自然界中entropy之总和不断地增加,且entropy不仅为热力系统中不可利用能量的一种衡量方式,亦为衡量“紊乱”或“混乱”程度的准则。而entropy在物理学中先后被翻译成熵、热力函数及能趋疲,科技整合之风起后,此概念被运用在社会科学上,而被译为“扰流”。 对于社会学家而言,“扰流”意义之认识,不仅在社会科学上有许多突破性的发展,其在人文思想上更增添其时代价值。早期社会人类学家关心的是社会体系中,系统内安定的概念。Pareto指出早期统计学者认为在一个体系内,系统内部会因天灾、人祸、战役等因素而导致短暂波动,旋即会逐渐再呈稳定状态。根据Prigogine对热力学的研究而提出扰流公式:在一开放系统中,虽然内部扰流在系统内稳定不变或增加,但外界扰流可被减低压抑,整个系统秩序会持续或增加。他同时提出人类社会体系,如所有生命组织一般是一种耗能结构,因人类社会体系需继续不断消耗一定能量来维持平衡,然而现代文明社会的各个层次,却都忽略了控制“耗能结构发展自然大法—扰流法则”。本论点使人认识到生物与社会间所存在的模式相似,提供社会发展及环境管理有了更佳之研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