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除了现代常见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核能之外,薪炭、水力、风力、畜力和动植物油脂等能源形式也曾是生产、生活和战争所需动力、光明与温暖的主要来源。中国能源史不但是能源技术的历史,也是社会生活的历史。能源构成与社会生活的互动性流变,是考察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视角。

本课程共分10讲(不含前言),以专题形式分别讲述了役畜、薪炭、风力、水力、煤炭、核能等能源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重点分析了能源构成的时空变化与社会生活史的关联与互动,目的在于使受众了解中国能源发展史的大致脉络和演变机理,懂得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并能够结合具体时代和事件厘清能源与环境因素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方向和路径,树立科学的环境伦理与经济史观。

本课程授课目标在于阐述中国能源史的脉络和演变机理,使公众懂得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厘清能源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方向和路径,树立科学的环境伦理与经济史观,并借助历史地理学和科技史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使其打通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的界限,建构“大历史”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

本课程既是适于普通公众的通识性课程,也是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选修者一般应具有中国通史的基本知识,并对能源的基本形式和用途有所了解。

1、随堂测验占比20%,为客观题。

2、期末考试成绩占比60%,为主观题,共10道,每题6分,需要完成作业提交和完成规定的互评数量;

3、课程讨论表现占比20%。根据选修者在讨论区发表的有效帖子(含主贴和回帖)的数量给予评分,但只有参加课件中由老师发起的讨论活动的发帖才能计入成绩。课程讨论有效帖子不少于6个,发表10个可获满分。

2、王建革:《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

3、王利华:《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版。

5、王利华:《社会生态史:一个新的研究框架》,《社会史研究通讯》2000年3期。

1、如果有可能沿着时光隧道从远古中国走到今天,你会在不同时期先后以什么方法获得所需要的光明、动力和温暖?

2、中国能源发展史与中国自古至今的社会变迁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