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落脚在高雄,到现在已经有八代历史,生命经验的空间幅度,横跨高雄柴山的西岸与东侧。作家胡长松,今年虽然才四十出头,不过却在今年吴三连文学奖大放异彩。他的作品透过台语书写,以小说为主、诗歌为辅,深刻挖掘大历史中的小人物故事,并利用共时性的连结,表现当代社会的多元性。

背著书包、拿着相机,四十出头的作家胡长松,走进高雄柴山西岸的旧部落。村子里,空气很好,映入胡长松眼帘的,是粉红色的九重葛、金黄色的波光海面,还有藏在巷弄间小舅公亲切的问候。

获得今年吴三连文学奖的胡长松,外界看他是老高雄,不过精准的来说,他的自我认同是柴山人。具体呈现的证据,就是他文学起步的第一本书,1997年出版的柴山少年安魂曲。在父母结婚照的右半边,是胡长松的父亲家族,世居柴山东侧内惟聚落,左半部是母亲娘家,在柴山西岸从商。从小生活在农、商混合的生活背景下,胡长松发展出写作叙事中最重要的特质-共时性。

2000年开始,胡长松用自己的母语写作,更深刻地掌握了文字的情感和美感,“灯塔下”收录了他九篇短篇小说,也是他台语写作的开端。而最新一部作品复活的人,用了将近29万字,写出台湾近代社会的变化,以及平埔族西拉雅人的爱情,被视为台湾台语文学的重要里程碑。

书柜上挂着一张捕梦网,胡长松二十年如一日,不断书写一本又一本,现在已经有八本小说和诗歌集。写作是他的梦想、追求和对人生的渴望,在这条路上,他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依靠。

只要有时间,胡长松会开车上柴山,弯弯曲曲起起伏伏的路,是他回家的路,也是他创作的路。(记者 李慧宜 许政俊 高雄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