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忆慈/报导】 现代人压力大,生活中遇到挫折与失败在所难免,据卫福部国民健康署忧郁症调查指出,约200万人有忧郁症状。当面临情绪忧郁时,应重视问题而不是逃避。

忧郁症是大脑内神经传导物质分泌失调造成,而患忧郁症由多种因素造成,如遗传基因、成长历程中压力事件等。

高雄市立凯旋医院临床心理师蒙宛筠表示,忧郁症属脑部疾病,不能以表面评估。从她看诊经历得出,患者外表看似活泼,却以逃避和选择遗忘的方式处理压力及过度压抑情绪,并因内心常担心自己麻烦别人,碰到挫折和压力时,便难以处理情绪。

部分忧郁症患者,我们无法从外观上分辨有何不同,碍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或家人们的期待,患者努力让自己像“正常人”,实则增加患者压力及痛苦。蒙宛筠指出,应以“不鼓励、不责备、不反驳”为原则对待患者。

忧郁症需要长时间规律回诊才能逐渐恢复。许多患者罹患忧郁症大多是长期压力累积造成,需给予自己时间恢复,重新调整生活模式。董氏基金会心卫中心专员詹佳真表示,陪伴患者除倾听外,让他们知道接受治疗能有效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