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7日) 有一个迷思,令香港垃圾桶围城的阴魂久久不散,那就是“撤桶,即是召唤垃圾虫”。我们一直都说,垃圾桶并非一个不能留。然而,垃圾桶和垃圾虫之间从来不属成正比关系,体验最深的该是前线清洁工。事实上,桶多有时更未必好办事,对“死硬派”垃圾虫而言,即使桶子放身边,仍可如“时运高”般视而不见,照把垃圾扔到地上或花糟中。
(2016年6月6日)食物环境卫生署今日表示,本年度已削减15%的垃圾桶量,并会进一步推出桶口较细的垃圾桶。绿惜地球指出,有关做法主要是配合日后推出“废物按量收费”,避免家居或商铺垃圾弃置到公共垃圾设施,回避支付垃圾费的责任。本会提醒,当局务必配合加强监督及检控,防犯胡乱弃置情况,才可达到减废目的。
(2016年6月4日) 立法会上星期完成三读,通过玻璃樽生产者责任法规,订下回收7成饮品玻璃樽的目标,以实践污染自付精神,同时纾缓堆填区爆煲的压力。不过饮品商最终要承担多少循环再造费用,仍要商议。笔者小时候,无论汽水、啤酒商,只要是在香港设厂,都会回收玻璃樽重用;但饮品业者从经济成本考虑,相继放弃回收重用,或者改用其他即弃包装。此举节省了运作成本,但饮完的即弃玻璃樽、胶樽和纸包装,始终要人收集和弃置,这些开支,只不过是由普罗大众代饮品商买单找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