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9日新闻稿) 渔护署自2015年推出“自己垃圾自己带走”运动后,郊野公园垃圾量持续下跌,2018年更创2008年以来的新低,但仍有3000公吨,相当于郊野游客人均弃掉244克或12个胶樽的重量 (以每个胶樽重20克计算)。绿惜地球调查了12条热门山径四千五百多件垃圾,发现占头三位的垃圾:食物塑胶包装、胶樽和纸巾已高占一半的垃圾量,反映游人在减废及公德心上仍须努力。

(2019年4月23日)要在脸书“赚Like”,贴出胶樽回收机的信息准没错。胶樽回收机,就是会扫描樽身条码,然后芝麻开门般开口接收瓶子,再跟手奉上还按樽押金或消费优惠的设施。

(2019年4月4日) 最近常在面包店前站岗,统计顾客使用胶袋实况。印象最深的,是有港铁乘客一口气买八个独立包装面包,店员也一口气再“豪”他三个大胶袋,手脚麻利地分装进去。

胶袋征费十周年 是否奏效?

(2019年4月6日) 购物胶袋收费十周年了,究竟法规有效不,是最近常听到的叩问。可以告诉大家,答案既是有效,也是不怎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