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及科技局杨伟雄局长在一篇网志表示,香港过去短短数年才开始发力推动创科,已诞生最少两只“独角兽”,数目可媲美法国、日本及新加坡,并豪言“Hi-tech已变成可以‘捞嘢’。”金融市场中企业的估值可以受多种因素影响,追逐“独角兽”是不是我们发展的目标呢?

一个城市有初创企业“独角兽”出现,固然对于吸引人才、投资和正面宣传有帮助,但若将创科政策的成功指标集中于有多少家由巨额融资造成的“独角兽”企业出现,对依靠自身业务增长而取得发展的初创公司和创科界前线员工的意义不大。用独角兽的数目去评估香港的创科政策成功会否太早?

翻查曾经由杨局长担任主席的创新及科技咨询委员会二○一七年三月发表的报告书,当中提出九个关键绩效指标,分别是本地研发总开支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人均本地研发总开支、公营机构研发开支、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公营机构与私营机构的研发开支比例、在共享工作空间和加速器等内营运的初创企业数目、投资于初创企业的金额、新的创科设施数目和创科界的就业人数。

在公私营机构合作加强初创企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方面,该报告建议的绩效指标包括初创企业的数目和存活率、进行合并、收购及首次公开招股的初创企业数目、投资额和专利申请数目等。报告发表一年后,笔者今年在审核预算案时询问各绩效指标的最新数字,但政府回复表示大部分最新数据都未能提供。

未看到具体数据,何以得知每年政府投放动辄几百亿公帑发挥多大实际作用?政府推动输入外地科技专才、“博士专才库”、“科技专才培育计划”、创科创投基金等等,令香港科技人才的薪酬以及高增值职位增加多少?追踪政策成效需要客观、量化的指标,而不是“做咗当得咗”。

下一份施政报告十月初将会公布,在提出新政策之余,我期望政府亦会定期公布关于创新科技发展绩效指标每年最新数字、变动率,用实证告诉我们和目标差距多少,好让评估各种政策和资助的效果时,能有更具体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