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定规模的集中劳动产生对管理的要求。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随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出现。对于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 传统的管理特点是所有者同时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同一是中小企业维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管理现代化 不能完全照搬现代企业制度 而是在保持原有管理模式的前提下 对企业的具体管理方式进行改造 使企业管理符合现代社会潮流。
中小企业以其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不断拓展其生存空间。随着生产条件的变化 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具体管理方法也应有所改变。在改变中小企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 人们对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有着不同的看法。探讨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 实现管理体制的创新 对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 以盈利为目的的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依法设立的经济组织。从事生产 获得所需的生产要素 企业要与供应商发生经济往来;为了销售产品企业必须与销售商和消费者****;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企业还必须协调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生产协作。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必须对其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只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 出现多单位经营 即在总公司之下 设立了多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子公司或者附属机构进行独立经营的时候 才需在企业中建立不同层次的管理组织机构。
多层次的管理组织结构 目的是要更好地控制、协调企业日益扩大的生产经营规模。企业组织是为管理企业服务 是为了更有效地配置已经扩大了的生产要素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增强其获利的能力。企业管理组织的设立和有关经理人员的聘任 围绕企业的经济效益 服务于投资者的资本保值增殖这一最终目的。通过制度和组织对企业实行规范化管理是保证实现投资者目的的有效措施。通过制度和组织规范 约束管理者行为 保护投资者利益。现代资本主义通过数百年的摸索 才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然而 当我们在分析西方现代企业制度时 往往忽视对产生这一制度的基础和前提的分析 以致于在借鉴采用这一制度过程中 保留了现代企业的外壳 却没有现代企业的内容 实际效果并不佳。
传统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企业的所有者同时就是企业的经营者。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同一 使得所有者能够直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控制。所有者可能要请一些管理人员作帮手 但这部分人员基本也是在自己的家人或亲朋好友中挑选 家族管理的色彩十分浓厚;企业管理缺乏明确的分工 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管理组织;日常管理工作都是在所有者直接的指挥下进行 经理权限十分有限 主要负责管理日常事务;企业也没有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程度 企业牢牢控制在所有者手中。
利用管理人员增强企业交易内部化的能力 并逐步通过对企业销售和采购的控制 是中小企业规模扩张的通常做法。把原来采购和销售的工作内部化 由原来的对外业务 变成为企业的内部交易 这样所有者就能够对原先需要亲自控制的管理工作 通过对外部交易的内部化交由经理人员负责管理。此时由于企业的外部交易已变成企业的内部交易 投资者就可以利用严格的成本指标对经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 并能够通过有效的制度来监督其生产管理 使企业的所有者有可能聘用经理完成原先需要自己亲自负责的管理工作。在扩大规模的企业中 所有者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其它企业所发生的各种外部交易事务的处理中。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 市场机制尚不健全 企业之间的外部交易无规则可循。企业与企业的交易通常转化成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交易 这样 负责对外交易的个人一旦长期掌管企业对外业务 与供应商或者客户之间建立起牢固的私人关系 他就具有控制和要挟企业的能力。由于企业的外部交易变成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往来 必然存在交易过程所有者与经办人员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具体经办人员徇私舞弊 谋取个人私利的不法行为不可避免。有些经办人员 甚至以这种关系资源 另立山头 抢走所有客户 实行不正当竞争。所以中小企业采购和销售过程中的非规范行为 使企业与企业的正常生意往来 演变成带有企业具体经办人私人交易的色彩 企业间的商业联系要随经办人个人关系的好坏为转移 这必然加大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这是我国中小企业的所有者事必躬亲的主要原因 也是企业减少经营风险 维持企业生存的关键。
随着企业的发展 内外部条件的变化 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就会出现相应的改变。这意味着在企业管理模式中不存在一种唯一的普遍适用的标准模式。各企业所面临的条件不同 具体采用那一种管理模式 我们无法强求。评价一种管理模式的好坏 不是以模式而是以效率为标准 取决于模式是否适应企业的具体情况 是否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只要某一模式对企业发展有利 它就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形式。管理模式的选择 要根据每一企业的具体情况 没有必要要求企业一律采取所谓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组织结构。
管理创新既可以是管理模式的创新 也可以指具体管理方式的创新。因此 企业管理创新 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随着情况的变化 企业由一种管理模式转变成另一种管理模式 我国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及其相应的企业治理结构的建立就属于这种情况;另一是维持原有管理模式下 改变其具体管理方式。通常 一旦管理模式发生变化 企业具体管理方式也随之改变。但是 企业具体管理方式的变化却可以在原有管理模式下进行。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下实现管理创新 是企业不断根据条件的变化对管理体制所进行的局部调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这种情况时常出现。而管理模式的变化 是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 不进行管理模式的改变 就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
目前国内存在一种不正确的看法 对企业的管理模式问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没有考虑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 认为我国十分流行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同一的企业治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需要进行制度创新 主张“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应成为我国中小企业体制创新的方向。当然 我国的中小企业确实存在管理方面的问题。但是 这不等于传统管理模式不适应现代社会 我认为更大的可能是具体管理方式和所使用的手段落后于时代。传统管理模式是否合适 要看它是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 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对中小企业而言 所有者与经营者同一的管理模式 不能成为其落后的评判依据;同样 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 也不能成为企业管理体制先进的标准。市场经济中 企业所采取的管理模式和具体管理方式 都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如果某一种模式和具体方式成本较高 使企业竞争力下降 那它就要被企业所抛弃。所以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也要从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实际情况出发 合理设计自己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在管理模式、管理组织、管理方法不断创新。
企业设立各种管理机构 其目的是要通过这些机构完成相应的管理职能。机构只是一种能到达完成管理任务的形式或载体 如果不需要机构而又能完成各项管理工作 既可以降低管理成本 又有利于提高企业应变能力 增强企业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 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 是企业的竞争力 而不是企业管理机构的完善与否。国有中小企业的管理机构可谓全面 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所受教育都较高。但这些机构和管理人员却没有很好完成所应完成的管理职能 机构的设立反成为企业的负担;相反 私营中小企业所有者及其家人 不但承担企业全部的管理职责 而且还能很好地完成其全部的管理职能。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 形式上似乎国有中小企业具有优势 但市场实际竞争的结果 却是国有中小企业不断地败北。市场已经对二者的管理作出了客观评价 中小企业两权合一的管理模式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所以 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 只要是中小企业 其两权合一的管理模式将是一种常态 只要企业规模没有扩大 所有者能够胜任管理 没有必要要求企业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但是 模式不变 企业具体的管理方式却要随着时代的变化 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重点不是放在建立新模式、完善企业组织机构上 而是要放在加强所有者对企业的直接控制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上 使企业更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要求。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所有者自身素质较低 观念落后 管理水平低下;二是企业管理手段落后 影响企业办公效率。所以 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 实现其管理上的创新 应该从所有者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入手。
创新是企业的血脉,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新环境、新形势对我国企业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企业管理创新必须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以深化企业改革为导向,全方位地推动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