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看完报告后,这是标准“数字会说话”与“数字会骗人”的案例。把“DVD 卖得好”的功劳推给“YouTube 的点阅次数高”并不合理,报告的数据只表示了这两个数字相关。另一个合理的假设是“作品品质够好,所以 DVD 与 YouTube 点阅次数都提升”。

我的感想是,这份报告没有意义。

诚如你所说,以这样的资料诉说因果关系是有所偏颇,不过你的结论也未尝不是如此。毕竟这种社会科学的研究,本来就几乎不可能有单一的机制存在,甚至其机制可能是无法探讨,也只能从关联性研究去略知一二,因此他下这样的结论是有瑕疵。然而,除非他探讨的时间点与资料,早已有人以相同的方式整理过;亦或是统计的方式有瑕疵,否则这样的研究就不会是没有意义的。虽然此报告将“因果关系”视做结论,放在摘要与结论栏,而非讨论中,是不符合学术严谨的要求的。这显示他的结论不够严谨,但若因此就全盘将整则文章打为没有意义,你恐怕也犯了跟该作者一样的错误。当然,那仅是个人“感想”的话,本来就是该带偏见才是好的,但既然主题是要讨论别人不够严谨的时候,或许把严谨的结论,放在文章的重心会更好。

抱歉,补充一点,你的评论还有一点问题,对于“作品品质够好,所以 DVD 与 YouTube 点阅次数都提升”你引入了一个额外的变数,“作品品质”而且还是个难以定量的变数。如果你以“销售量”来代表作品品质,反而会陷入循环例证的问题中,恐怕会搞出个比原始报告还糟糕的东西来。也许可考虑的变数是宣传管道、手法,甚至是官方“于youtube”的宣传等等。以及,这则研究我觉得最大的瑕疵,nico是没有纳入研究范围的,在日本nico的影响力恐怕是完全不下于youtube,这样很容易因为数据的不完整而连关联性都得致错误的结果。(比方说youtube删除,但nico却可免费观看的作品等)。

把英文讨论到的两三个研究结果细节翻成中文了,感觉有些地方还蛮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