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冷”是我们心里的感觉,物质之所以叫做“冷”,在佛法里就叫做“因的果称”。根本是因,但是名字用果的名字,因立果的名称。所以,这个听起来好像是果的“冷”,实际上是指它的因——引起冷的感觉的物质因素。举个例子来讲,比如上餐馆用餐,“吃了什么?”“今天吃了三百块钱。”“三百块钱”怎么吃呢?吃的是饭菜,怎么吃三百块钱呢?这是因为用三百块钱买东西,我们吃了东西,就说“吃三百块钱”,这个也是“因的果称”。我们世间的语言就是这样子方便讲的,有的在因上讲果的名字,有的在果上讲因的名字。所以,“冷”本来是心理上的一种感觉,但是,现在是约使我们感到“冷”的那个东西叫做“冷”。”(《大乘广五蕴论讲记》,p.26)
就说“吃三百块钱”,这个也是“果的因称”吧?
因为“这是因为用三百块钱买东西”,(已经)吃了东西,这件事是果,因是用三百元;
如果将导师《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相关整段内容列出,可以让读者易于了解导师白话解说【佛法“因的果称”的特殊意义】:
“现在讲的是“色”,是我感到那个东西是滑的,有“滑”的因素在里面;我碰上去是粗的,里面有个“粗”的东西。不要把“滑”、“粗”变成心理上的感觉因素,那就错了,这不是佛法的意义。佛法这里是讲色,讲物质上有这种“滑”、“涩”。
“重”、“轻”,这好懂,总是外面的东西是可称的。“冷”、“饥”、“渴”这三个,表面看起来都在心境上讲的,实际上都是法里面有冷的色、有饥的色、有渴的色。
“煖欲为冷;触是冷因,此即于因立其果称。”感觉要得到煖和,这就是一个冷的感觉,“煖欲为冷”。但是,现在这个“冷”,不是这个意义;其实,冷的感觉是一个结果,“触是冷因”。“煖”是“大”——火大,“冷”是一种物质因素。这个东西摸上去,里面有一个因素使我们感觉到“要煖和”——冷,里面的物质因素就叫做“冷”。“触是冷因,此即于因立其果称。”这个物质因素是“因”,我们碰到它,使我们感觉到冷,这个感觉到的冷是“果”。物质因素本来是因,它引起我们冷的感觉,就在这个“因”上立“果”的名称,就叫它做“冷”。本来,“冷”是我们心里的感觉,物质之所以叫做“冷”,在佛法里就叫做“因的果称”。根本是因,但是名字用果的名字,因立果的名称。所以,这个听起来好像是果的“冷”,实际上是指它的因——引起冷的感觉的物质因素。举个例子来讲,比如上餐馆用餐,“吃了什么?”“今天吃了三百块钱。”“三百块钱”怎么吃呢?吃的是饭菜,怎么吃三百块钱呢?这是因为用三百块钱买东西,我们吃了东西,就说“吃三百块钱”,这个也是“因的果称”。我们世间的语言就是这样子方便讲的,有的在因上讲果的名字,有的在果上讲因的名字。所以,“冷”本来是心理上的一种感觉,但是,现在是约使我们感到“冷”的那个东西叫做“冷”。”(《大乘广五蕴论讲记》,pp.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