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2岁半的吴小妹,从会坐开始,爸妈便开始亲子共读,现已可自己拿着书“陪”弟弟共读。(倪浩伦摄)
亲子共读,家长要买很多书、念很多故事?家有2名宝宝的吴姓夫妻,今分享经验表示,很多人会有上述的观念,但他们咨询专家后得知,小朋友其实最爱听“重复的同个故事”;卫福部国健署则指,家长多和宝宝共读,能增进大脑发育,语言、认知、学习等能力,都会比同年龄孩童来的好。
国健署今举办“亲子共读”推广记者会,资料指出,美国在1989年起,就开始推动亲子共读,由儿科医师、儿科教育专家等专家来鼓励家长念故事给孩子听,美国儿科医学会更于2014年,将“主动建议家长尽早念故事书给宝宝听”,纳入儿童医疗照护政策,台湾儿科医学会也公开声明,认为共读有助于刺激宝宝的脑部发育。
国健署长王英伟说,研究显示,孩童在4岁以前,若都有家长陪读,未来无论是认知、语言、理解力、甚至是学习等能力,都会比同年龄孩童来的好,主因是透过语言、图像,能有效刺激大脑发育。
国健署妇幼健康组组长陈妙心说,面对亲子共读,不会硬性要求家长,“每周要几天、每次要几分钟”,只要选一个舒服的地点,轻松的选本适合幼童的书或绘本,就算每次只有5分钟,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陈妙心补充,有些看似语言、发展迟缓的幼童,其实可能是因生长在隔代教养的家庭,导致在上小学前,都没有接受到相关的刺激,“而非真的迟缓”;亲子共读的另一好处,就是让幼童提早接触到语言和图像等刺激,若是真的“天生迟缓”,照顾者也能在共读时提早发现,提早接受治疗。
然而,有些家长会认为,亲子共读就是要买很多的书、念很多的故事,有人甚至因此产生压力;家有2名宝宝的吴姓夫妻,今出席活动时分享,他们一开始也有类似观念,但在咨询专家后得知,小朋友其实最爱重复听同一个故事,“一直讲不同的故事,反而让他们觉得枯燥”;吴太太说,从吴小妹会坐开始,夫妻几乎每天都会共读,而即使是同一个故事,也会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像她习惯加入夸张的音调,总逗得吴小妹呵呵笑,先生则是加入互动、问答来激发想像力,吴小妹今年仅2岁半,不仅语言、认知能力相当好,更会拿着书,“陪”弟弟念书,充分展现亲子共读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