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述,官方测站与微型监测之间存在许多差异,详见下表1。官方测站基于仪器价格昂贵且需要一定占地(图1),无法大规模布建,故受限于数量及观测资料分辨率的尺度不足,目前预报停留于区域尺度(行政院环境保护署,2016:6-7),以一般测站为例,通常是一个行政区人口曝露的代表性污染物浓度。相对而言,微型监测器的体积小,以空气盒子(图2)为例,尺寸为148.4mm(W) x 111.5mm(H) x 45mm(D),且成本低、操作容易、监测范围仅止于方圆数百米的特点(张菁雅,2016),补足了官方测站的不足,人人可测、随时随地可测,便于搜集更高分辨率的时间与空间数据。
然而以现阶段研发成果来看,微型监测的精确度与稳定度尚无法与官方测站相提并论,例如云嘉嘉空气盒子对PM2.5的浓度感测误差是< 20%,而环保署悬浮微粒测定仪VEREWA-F701的误差范围则是<±2%的测量范围。
官方测站与微型监测的监测点分布比较见图3,可以看出微型监测点相对密集许多,其后也将对图中的LASS及空气盒子之微型监测案例做更详细介绍。再以2017年1月16日上午高雄地区空气质量不佳的情况为例,官方测站得到的情报量如图4,但搭配微型监测得到的情报量则丰富如图5。若搭配物联网技术,不但可以满足民众知晓周遭空气质量的权益,未来还有望应用于改善空气质量预报作业,将预报提升至乡镇区小尺度(行政院环境保护署,2016:7)。
2.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2016)。〈环境品质感测物联网发展布建及执法应用计划〉。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空气质量保护及噪音管制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