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42岁的陈女士,8年前因为月事迟迟未至,以为迎来二宝,不料就医检查后却发现卵巢有10公分大的肿瘤,接受手术切除肿瘤后,病理报告发现竟是肺腺癌转移且检查进一步发现肿瘤转移脑部多如满天星。

台湾肺癌学会理事长陈育民说明“新一代ALK阳性抑制剂”的功效。(归鸿亭摄影)

当时,陈女士的基因检测发现有罕见的ALK基因突变,因国内尚没有适合的标靶药物,只能借由化疗与癌症拼搏。陈女士常听一起化疗的癌友谈到肺癌患者活不过1年,原以为自己不久后就无法陪伴小孩成长。所幸有机会加入“新一代ALK阳性抑制剂”的临床试验,迄今用药已过了5个年头,能够陪伴小孩从小学低年级,迎向毕业典礼的重要里程碑,与小孩四手联弹谱出生命新乐章。

台湾胸腔暨重症加护医学会秘书长王金洲介绍新一代ALK阳性抑制剂用于第一线治疗,其5年存活率可达6成以上。(归鸿亭摄影)

63岁楼先生在多年前罹患脑瘤,接受手术后,近3年又发现口语表达能力日渐不佳,本以为是脑部曾开刀导致逐渐失能,后因久咳未愈,检查才发现是肺癌转移脑部,面临罹患脑瘤又遭逢肺癌脑转移的双重打击,所幸在医师诊治下,借由基因检测发现ALK基因变异为阳性,而开始新一代ALK阳性抑制剂的治疗,迄今已超过两年,年逾花甲的太太为陪伴老公抗癌,自学影片拍摄及剪辑,纪录老公勇敢抗癌的身影。

台湾临床肿瘤医学会理事长赖俊良强调肺癌治疗已经迈入精准医学的年代。(归鸿亭摄影)

台湾肺癌学会理事长陈育民表示,2020年6月美国癌症年会(ASCO)发表“新一代ALK 阳性抑制剂”。ALK 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新一代ALK 阳性抑制剂作为第一线治疗后,结果显示有62.5%患者整体存活期(OS overall survival)达5年以上,相较过去只能接受化学治疗的同族群患者,5年存活率仅6.1%显著改善。而对于晚期肺癌最容易发生的脑转移,第一线接受新一代ALK 阳性抑制剂治疗,可让初诊断就发生脑转移的患者较使用第一代ALK标靶药物降低42%的死亡风险。

肺癌依照细胞型态可分为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因此治疗依照细胞型态与基因变异决定,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在国人常见的突变基因为EGFR,已有许多标靶药物可选择。而EGFR无突变的族群里,若为ALK基因突变的患者,目前也已有数种标靶药物问世,健保署也已给付三种ALK抑制剂作为ALK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于第一线治疗使用,与国际治疗指引同步接轨。陈育民指出,最新癌登结果显示肺癌死亡率蝉联第一位,平均每1小时3分15秒就有一人死于肺癌,每年新增患者超过一万四千人,且死亡人数亦高达9千余人。超过6成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如何帮助患者延长存活期,且让患者吃得起标靶药物,是治疗晚期肺癌的目标。

台湾胸腔暨重症加护医学会秘书长王金洲介绍,在今(2020)年6月的美国癌症年会传来令肺癌患者振奋的好消息,长期追踪结果显示,新一代ALK阳性抑制剂用于第一线治疗,其5年存活率可达62.5%,对照接受第一代ALK 阳性抑制剂的患者,五年整体存活率仅45.5%,显著改善患者整体存活期。且新一代ALK阳性抑制剂的无疾病恶化存活期(PFS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达34.8个月,较第一代ALK 阳性抑制剂仅10.9个月相比,更能有效控制肺癌,不致产生抗药性而恶化。

42岁的陈女士(右一)与63岁楼先生家人(左2人)现身说法。(归鸿亭摄影)

晚期肺癌患者最恐惧的无非是发生脑转移,这意味着脑部有个不定时炸弹,随时会夺命,王金洲医师提及,即使对于初诊断时就发生脑转移的患者,试验结果亦显示使用新一代ALK阳性抑制剂对于脑转移患者较第一代佳。因此,去(2019)年12月健保署放宽“新一代ALK阳性抑制剂”给付规范至第一线,王金洲医师建议,只要基因检测确认ALK阳性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应优先使用“新一代ALK阳性抑制剂”。

新一代ALK阳性抑制剂宣传活动现场大合照。(归鸿亭摄影)

台湾临床肿瘤医学会理事长赖俊良医师说明,国人常见的肺癌突变基因为EGFR,在第三代EGFR抑制剂治疗下,存活期可超过三年,而从此次ASCO发表的最新资料来看,较罕见的ALK突变肺癌,在新一代ALK阳性抑制剂的治疗下存活期更可超过五年,再次显示治疗前的基因检测对于患者治疗选择及预后的重要性。肺癌治疗已经迈入精准医学的年代,基因检测有助于标靶药物的选择,患者的存活期从过去化疗年代仅能以月单位来计算,进步到标靶治疗的年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