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校园这个“学知识、讲道理”的知识殿堂,浪费现象并没有减少,甚至“触目惊心”。为了改变校园餐饮浪费的乱象,教育部近日发布《“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大中小学校大力培育“厉行节约”的校园文化,推动光盘常态化。
校园为何成为浪费的重灾区?为什么一些关于节约的知识道理无法产生良好的效果?今天的孩子需要怎样的食育?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晓洁认为,食育的第一步,就是要想清楚食物背后的价值。
在食物匮乏的时期,爱惜粮食是一种本能。然而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不少人对食物背后的价值缺少正确认识。“目前有这样一种误区――食物是我自己花钱买的,我扔掉不算浪费。实际上,就拿一个馒头来说,你浪费的,不只是馒头本身。馒头从麦子成熟到走上餐桌,有多道工序,即使它的标价覆盖掉了此前的成本,那么被浪费之后呢?这个馒头被作为垃圾处理,无论是填埋还是回收,这背后的代价将比成本高出很多,这是实实在在的投入,它带来的后续影响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刘晓洁告诉记者。
“在学校养成的好习惯,在家庭中也要落实下去。因此,我们还要建立家校共育的机制,真正让节约成为习惯。”景文忠说。而加强家校合作,强化家庭教育,引导家长与学校共同纠正学生的不良饮食习惯也被写入了《方案》。“在多方合力下,节约将真正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良好习惯。”景文忠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