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在网上看到有人分享,说他跟一家人食西餐,小公子的table manners非常优秀,从餐具的用法到抹嘴的方式都跟教科书一样,原来父母给小公子安排过餐桌礼仪班。
之后一次再和这家人食中餐,原只酱油鸡上台后,小公子第一时间二话不说夹起一只鸡腿,放在自己碗上,作者还未震惊完,他又夹起另一只鸡腿,再放到自己碗上。
然后公子妈妈看了,笑说:“哎呀不用急,没人跟你抢。”
于是说到manners 和 etiquette 的区别,manner只是学识行为/规则/方式方法,etiquette才是明白其行为背后都含义。
让我想到数学其实也一样。有的学生学识怎样去解一条题,只是学识/记住了这一种方法,并没有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含义,那换一种问法,换一种题型,又不会做了。然后就觉得数学要记的东西真多呀。 众所周知,数学题目千变万化,总不能出一套maths manners给大家熟读。当我们做题时,学新内容时,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究竟是熟读了这种manners,还是明白了背后的etiquette。
当我再课堂上和学生沟通,包括讲解题目,教新内容/方法,我也会反思自己和观察学生的反应,看看学生究竟是明白了表面的做法,还是明白了其中的逻辑。我经常跟学生强调,“逻辑很重要”,如何从题目找到突破口,如何联想到我们已有的知识。这些锻炼到的不只是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更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就像上一篇文章说到“学会思考”,数学就是一门能让人“思考”的学科,这也是我喜欢数学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