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专科门诊、日间医疗等服务量均有下降。

【本报讯】新冠肺炎疫情年初开始攻港,医管局二月起削减大部分公立医院非紧急服务,医管局日前公布2019/20年度《关键绩效指标报告》(KPI),指受疫情影响,无论是门诊、住院、日间医疗或复康服务量均有明显下降。非紧急服务暂停之下,公院服务的轮候队伍愈来愈长,乳癌、大肠癌及鼻咽癌病人首次治疗等候时间亦增加百分之四至一成三不等。

报告指出,受疫情影响下,不少公院服务量按年下跌,当中日间复康及纾缓治疗服务、日间精神科服务等均跌逾一成,整体手术量亦跌一成。全关节置换手术的服务量按年下跌百分之八,但轮候时间却增加,稳定新症由上一年度的平均等候四十九个月,增至五十一个月。

非紧急服务暂停下,病人入院时间加快,伊利沙伯医院去年第四季平均有百分之四点五的病人滞候十二小时入院,而今年首季却下跌至百分之二点四;联合医院亦由百分之零点八下跌至零点三。

不少诊断放射检查服务的时间均有延长,稳定个案的电脑扫描轮候时间由上一年度的一百一十五周增至一百六十五周,增幅百分之四十三点五;磁力共振、超声波检查及乳房造影检查时间分别延长百分之零点九、十七点四及十三点六。癌症治疗时间亦延长,癌症放射治疗的轮候时间由廿八日增至三十一日,增幅逾一成。稳定乳癌个案首次治疗时间由六十九日增至七十八日,增幅为一成三;大肠癌及鼻咽癌个案轮候时间亦分别增加了百分之四点一及五点二。

医管局质素及安全总监钟健礼昨表示,要待全民检测结束及疫情维持低位,才再考虑重新加强服务,对受影响病人致歉。为了集中资源处理疫情,医管局二月起暂停大部分非紧急服务,五月起疫情一度缓和,医管局曾分阶段恢复非紧急服务,当时专科门诊、日间服务及非紧急手术服务量亦恢复八至九成,放射诊断及电脑扫描等亦已大致回复服务。不过,到七月第三波爆疫后,非紧急服务又重新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