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一个公案是这样的:亚马逊河流域有一棵树,因为枯朽而倾倒,但是没有任何人发现这件事,也没有产生任何影响,那么这件事到底算不算有发生过?
许多学者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些人认为,既然有这件事发生,不管有没有人发现,都应该算是有发生过;也有些人认为,既然没有人发现这件事,也没有产生任何影响,那么对所有不知情的人来说,又如何能说有发生呢?
发生或未发生?存在或不存在?有或无?的确是一个既简单然而又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两千多年前,佛陀于菩提树下静坐沉想时,也曾经反复思量过,最后终于找到了有史以来从来没有人发现的答案。
要找到这个答案,就必须先了解人类“认知”形成的过程。
心理学家James Gibson曾经提出远处物体、讯息媒介、近侧刺激以及知觉物体等元素所形成的架构,来帮助我们更清楚了解这个过程。
“远处物体”简单的说,可以泛指存在于外在环境的物体。以上例而言,指的是那棵倾倒的树。
“讯息媒介”指的是传递视觉讯号的光线、传递听觉讯号的空气(声波)、传递味觉、嗅觉讯号的化学分子与传递触觉讯号的震动、压力等媒介物。讯息媒介将“可以被感官接收的远处物体讯息”传递到我们的感官系统。
当讯息接触到身体感官时,刺激的历程就会产生,这就是所谓的“近侧刺激”,也就是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与在大脑形成多媒体讯息的意觉作用。
近侧刺激发生后,在我们脑中比对过去经验,接着产生一个内在“知觉物体”,以某种形式反映出外在环境的状态,就是所谓的“知觉”,这时我们就知觉到现在发生了什么事。以上例而言,指的是我们发现有一棵树因为枯朽而倾倒。
产生知觉之后,进一步衍生出后续的思考与想法,于是形成“认知”,例如:是不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我应该如何做?等等------。
更简单的描述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佛陀所提出色、受、想、行、识的五蕴理论:
当讯息媒介传递外在物体(色)的“可被身体感官接收的讯息(尘)”与感官(根)接触,在头脑中形成多媒体讯息(意),就产生感觉(受)。
此感觉再与过去经验比对,在头脑中产生知觉(想)。
此知觉再经过头脑思考(行),在头脑中产生认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绝大部分的色、受、想、行没有成为识,也就是没有被意识到。最明显的例子就像是逛街的时候,眼睛看到五花八门的商品,脑海中闪过千百种杂念,事后却一点也想不起来。
此外,经由头脑、记忆与潜意识的作用,也能独立于外界物体与五官之外,自己形成知觉(想)、思考(行)、认知(识)的过程,例如:作梦。
五蕴是最关键的佛家思想之一,然而目前各家各派对于五蕴的解释都不一致,有些是按照字面解释,有些是按照自己的直觉理解解释,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得到更精确的了解。
由此看来,佛陀在二千六百年前提出的五蕴理论,完全合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现,如果说佛陀是心理学的始祖,其实也不为过。
那么,这与那棵亚马逊河流域因为枯朽而倾倒的树,又有什么关系呢?(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