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音乐是件很美好的事,大概是因为受到“莫札特效应”影响的关系,很多家长通常在孩子3至5岁左右,就开始帮孩子物色音乐学习的课程。期待透过音乐的学习,让孩子们变得更聪明!同时,也寄望为孩子们的未来开启更多的美好。
尽管,梦想总是那么地美好,但无奈学习的过程却是那么地痛苦?原因:
长期学习:音乐的学习成果,不像坊间体验课一般,成果可以立竿见影,而是透过时间和练习,慢慢内化积累的。
一定要练习:进步的快慢也绝对和练习的投入度相关。学习如何学习,是过程中不断在学习与寻思的。专注且有效率的练习,除了提高学习效率之外,也让学习者能产生自信。
挫折不断:就像人生,音乐上几乎每首曲子都有让学习者感到挫折的难点。曾经有位老师提到,跌倒了,就坐一下欣赏风景,准备好再爬起来就好。是的,音乐学习上的挫折,都是安全且不危及生命的挫折,遇上了,调整一下自己再次出发就好了。
亲子冲突:音乐的学习,如果缺乏练习,除了影响学习品质,也无法圆满学习的初衷。因此,为了让孩子可以主动练习,常常造成亲子关系的不协调。“原子习惯”一书提到一些建议还蛮不错的很适合用在习惯养成上,例如:仪式感、和生活中的某项每日会做的事情做捆绑(晚餐+练琴;练琴+写作业),….。规律的作息,会让‘拾起乐谱坐到钢琴前’的心中纠结少很多。
音乐如信仰:音乐不只是生活中的点缀,更可以像是一个信仰,值得我们不断地追求美好。而我们也在追求美好的过程中,慢慢的完善了一个更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