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将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而创新科技、专业服务等知识型创新经济产业需要大量人才。香港拥有世界级的大学及国际学校,有助建设大湾区国际教育中心,为区内培养及输送源源不绝的人才,提升长远竞争力。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降低准入门槛,方便香港办学团体进入大湾区各城市提供更优质的基础教育。
因应愈来愈多港人到大湾区工作及生活,港人子女对区内优质教育服务需求将持续增加,建议在大湾区提供优惠政策,鼓励香港办学团体前往大湾区各市办学或与内地重点中小学合办课程。同时,可于大湾区设立港人子弟学校、外籍子女学校等不同学校,为香港以至外地人才的子女提供教育支援。建议三地政府研究降低香港办学团体进入内地办学的门槛,将香港的办学经验输送到大湾区各市,既协助提升基础教育水平,为培训人才奠定良好基础,亦能增加各地人才落户大湾区的诱因。
二、深化细化三地教育产业合作,筹建大型教育交流中心。
粤港澳三地教育体制、课程、教学方法等均有差异,要实现教育优势互补,需要扩大三地交流规模,深化细化合作。
在高等教育层面,2016年起,粤港澳高校联盟成立,三地教育部门及高校校长、代表共商合作,整合三地高校的优势,取得一定成果。建议在此基础上推动三地高校按专业、产业等范畴成立联盟组织,探讨深化合作,促进联盟内开展专业认证、学分互认、学生互换、学生学科竞赛、教师交流、联合科研攻关、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共享三地高校的优势创新资源。
在基础教育层面,目前香港与部分内地城市中小学校设有“姊妹学校”机制,作为定期交流的对口单位。不过在教师的交流上却配套不足、覆盖面小,建议在大湾区内选址拨地筹建大型教育交流中心,供教育界人士互相交流学习,了解教育政策最新发展,提升教学质素。
三、积极优化教育布局,创建大湾区新型联合创科大学。
据估计,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国际创科中心,需要创始人至少1.6万人,优秀工程师13.6万人。可见大湾区人才缺口巨大,亟需建立一套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三地教育部门应携手合作,积极优化教育布局,按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研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规划。三地政府应研究共同创建一所新型联合创科大学,按长远发展需要量身订做合适课程,推动高等教育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