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下出孝子”、“宁教人打仔,莫教人分妻”,这些中国传统社会观念我们听得多。不少人认为小朋友要透过体罚才能学乖,这种观念到底有没有错?对小朋友又会造成什么影响?

体罚的定义虽然广泛,但核心定义是透过令小朋友生理上感到不适,去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拍打、捏,甚至打屁股行为事实上都属于体罚。虽然部分家长认为打屁股是一种很轻微的惩罚,但根据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和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研究人员指出小朋友被打屁股次数与呈现反社会行为是成正比的。换句话说,打屁股非但不能令小朋友变乖,反而会有损心理健康。

大人是小朋友模仿的对象,因此成年人的行为往往对小朋友的行为造成深远影响。根据不同研究报告指出,小朋友长大成人后,有可能因童年体罚产生阴影或是潜移默化父母的行为,而变得言语、行为上有攻击性、有犯罪及反社会倾向,甚至有可能会虐打伴侣及自己的小朋友。除此以外,小朋友更有可能会因此患上抑郁、焦虑症等情绪病。不但是情绪上的问题,体罚亦有可能影响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有报告指出,曾经被打屁股的小朋友比同龄小朋友认知发展更缓慢,甚至有智商下降的情况出现。

其实要令小朋友乖乖地,除了体罚,还有很多有效而又不会伤害小朋友的好方法。有专家表示,要令小朋友自律可以从改善表达能力入手。当小朋友懂得透过语言表达自己情绪、想法时,他们倾向于沟通而非以不良行为表达不满。因此,家长应协助小朋友认识及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受,例如羞耻、生气、不安等情绪。惩罚性的行为往往会令小朋友产生羞耻感,影响他们自信心。取而代之,家长应与小朋友理性沟通,成为小朋友榜样之余,同时令小朋友意识行为不当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