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纲上路以来的作文题目五花八门,如减糖运动、开设一间店、青银共居等,这也显现出考题方向开始着重“问题意识”,这点跟新课纲希冀带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诉求不谋而合。

一日课间,我和学生谈论“给他鱼吃,不如教他钓鱼”这句俗谚。我曾遇过一位即将退休的妇女,无法适应职场全面转换成电脑作业。因而反复求助于身边的同事、亲人。几年下来,她身边的人几乎因反复被叨扰,而不再肯提供协助。这位妇女也逐渐不被同事们忍耐,只能灰头土脸的退休。

我们先分组讨论问题核心,其中一组率先提出:“许多科技文明是建立在人的惰性之上,求速成、求结果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有组别认为:“社会中很多人只在乎结果,忽视过程。”因此本题的核心在于,求知者应先习得方法和观念,真正有益的结果则在于体现的每一步当中。

讨论时,有位学生举手发言:“以前班上也有这样的人,每次他问我数学,根本就不想知道推导过程,只想要我帮他把公式写好,让他套公式照抄答案。”那么,我们换位思考,为何许多人会直接提供结果,而非一步步耐心教授取得结果的方法呢?这里我们思考的是不同角色的“人性”层面。例如:常听的“公主病”、“妈宝”这类反义词,背后是否有一份足以支持他们懒惰的力量呢?很多时候“给予者”,因为不好意思拒绝,自己做完更快速,所以多数人选择直接给鱼吃的“快捷键”。这同样也是一种敷衍了事的心态。接受者在离开可依赖的对象后,因为没有独立面对事情的能力,往往一事无成。

因此,回到问题意识本身,归纳本题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

对双方来讲,给予者或接受者都是根源于人的惰性或草草了事的心态。

综上所述,本文的大纲基本成型。于我而言,这样的课堂讨论也是一种“教学生钓鱼”的体现。在思考中,将各组不同的看法融合与拆解,也是我们在训练学生思辨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