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福音书上耶稣曾对人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马可2:17)

尤其在台湾,满街的诊所药局,让生病的人不愁找不到医生。

正因为医疗资源太过便捷,举凡小感冒可以到社区诊所就医,慢性病痛可以求助中医,医生也不愁没有病患上门。

身体的疾病是如此,但心灵的感冒、酸痛或是癌症呢?

每个人对身体毛病的承受度不同,有些人可能一觉得喉咙痛,就马上就诊拿药;有些人可能要等到发烧呕吐,才会想要就医。

通常非得要看医生,是身体出现了生病的症状,且到达自己无法忍受,无法解决,或影响正常生活的状况。

当然,如果是小问题无妨。一旦是大毛病,往往会带来后续生活的变化。

除了可以根治的病症,还有许多的慢性疾病,也会影响生活的不同面向。

如果以身体疾病的观点来看心灵的状态,最大的不同是,心灵的健康并非与年纪成反比。

通常,身体的健康状态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衰退。

但心灵的健康并非如此。虽然有人说:越小的孩子拥有越纯净的心灵,但随着生理的日渐成熟,有些人可以培养健康的情绪、正面的思维;有些人的内在成熟度不见得有所增进;有些人反而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懂得生命的意义,找到身心灵的平衡之道。

所以,心理的健康并非跟随大自然生老病死的法则与时间的进展而变化。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讲求效率与理性的年代,心灵的病痛往往容易被忽略。

除非是引发身体的症状,不吃不睡或嗜吃嗜睡、狂哭激怒、幻听幻觉,于是,进入医疗体系的精神科(心智科),加以诊断、服药。

就心灵的病痛来看,严重的精神疾病或者可等同身体的癌症,影响一个人的程度并非感冒等状态。

但非得要到这样的程度,才愿意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吗?

自己究竟对自己的心了解多少呢?对自己的情绪变化是否关注呢?对自己的想法与念头又有多少的觉察度?

知道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人?还是有哪些小毛病?或者有需要注意的遗传病(原生家庭或累世的影响)?还是已经接近发病的边缘?

心灵的病痛不像身体有病的症状那么明显,虽然她通常也会反应在身体的状态上,所以,对自己有较多认识,可以更多觉察到自己的想法、感觉或情绪的人,比较容易发现自己心灵上的需求。

也就是一种心灵的病识感。

可以感觉到自己最近心情的不稳定、负面想法变多了、对生活失去活力、与人疏离等等。

每个人的意识状态不同,有的人可以感觉到心情的小感冒,有些人要等到心灵发炎时才发现自己不舒服。

可是就算知道自己心理方面有哪些小毛病,跟身体的病痛比较,一般人也不见得就会加以处理。

有些人或许觉得没有改变的可能或希望,有些人或许不知道到底要找什么方法。

比较像是慢性病,虽然不舒服,但也容易忽视。

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

在心理健康这部分,除了可以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甚至有伤口需要疗愈,其实还可以更积极地懂得滋养与守护。

不一定要等到心情大坏、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找不到生存的价值与意义,才开始求助。

而是像懂得身体的保养一般,也重视心灵的养生。

从认识自己是谁开始,丰富对自己的爱与自尊,拓展自己与人、与世界的连结,找回自己存在的使命。

快乐,是需要守护与培养的。

如同健康,并非理所当然,可以任意耗损的。

换个角度说,心灵及身体的病痛都值得我们去感谢。

因为是这些伤痛唤醒我们,促使我们去关照自己的生命,促使我们重新找回生活的平衡,促使我们认识自己真实的样貌。

意识到自己的缺乏与对爱的渴望,是心灵的呼唤,呼唤我们回到身心灵的合一状态中。

那是身体的健康、心的平安、灵魂的喜悦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