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我行动,每天半小时,挑战耗能习惯。观众朋友大家好,您正在收看的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特别节目《节能半小时》,您知道吗?善用您的社会交往技巧也能够帮助我们节约能源和资源。我们现在先请大家看一段生活的片段,看看这种事情您见过吗?那今天呢,我为大家在演播室请来了八位朋友,那我们现在呢先一起来认识一下,欢迎各位。看到刚才这个片子展示那样,如果有人在浪费资源、浪费能源,我们大家可能心里都有所动,都有所判断,绝对应该上前制止的人举手示意我。好,那么实际上如果你看到这样的事,会不会真正的上前制止?没有。

当主持人问到大家,是否有劝服别人不要浪费的想法时,现场百分之百的人都表示想去劝阻,但当主持人追问有谁会真正去做的时候,现场嘉宾没人回答,八个人表示没有真正去做过,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遇上了,您觉得您会上前制止的。

这个谁也不认识,在大街上,你碰上这样的人了,你说他,跟你俩一蛮横不讲理,咱又是弱者,又打不起,你说怎么办?只能采取别的方法,他走了你马上给水龙头闭了,这种方法也可以避免。

我觉得就是直接的(纠正)别人的做法或者是,反正挺不好的。我觉得我经常会做的事情是自己做好,然后希望能够影响周围的人。

大家发现了没有,一个人始终不表态,就是这位先生。是施主任,施主任是农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主任,咱们请施主任给分析一下,为什么呢?我们明明都知道该怎么做,为什么不去做呢?

所有的七个人都认为这个事情是不对的,应该做,这是认知是没问题的,态度也没有问题,但是后面可能是做不做,这就牵扯到一个动机跟行为。那么一考虑到行为和动机的时候,这个人就要考虑这个事情发生之后,他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假如,我换一个假设,如果这个浪费水的人是一个看上去很有修养的一个女士,是不小心的情况下产生的行为,可能他就会很自然的上去提醒,所以我觉得这个里面很复杂的,后面是否付诸于行为,是人的这种个性特制跟这个相互群体之间的对比有关系。

看到这种行为时,大家没有去劝阻,其实这不单单是个人原因。按照专家的话说,这是跟每个人的性格特征、所处环境,还有我们本身所掌握的人际交往技巧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