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位中年大叔的边聊边唱边演之中,还夹藏着两人各自酸甜的初恋青春,以及两个大同小异的美国梦,只是田浩江的成功了,而王伟忠的哥哥却失败了,在这两段人生况味里,夹杂了成分配方各不同的些许浪漫、青春、怀旧、遗憾、梦想、现实等,百味杂陈,悲欣交集。

这是一出时空跨度颇大的戏,既有海峡两岸的恩怨情仇与民生百态,又有半个多世纪以来两位主角的人生际遇与家庭故事,有情感的怀旧与伤逝,也有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结与化解,真可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因此,随着两位主角的对话与交叉叙事,场景的变化颇多,主要是以灯区的转变与平台的推移来展现,只是那推移来去的平台,看起来应该是以摇控的方式在操作,有时不是那么顺畅,徒留一些调度上的小瑕疵。

不知是担任制作人久了,还是平常言行习惯即如此,王伟忠在舞台上的言行举止,怎么看都总是有那么一点油里油气,而且透过随身麦克风的传音效果,更容易发现他有赘词、语助词、口头禅等毛病,听起来有点黏腻与脱沓。

相较之下,田浩江就显得稳重、慢条斯里许多,而且没有什么咄咄逼人的气势,看起来挺舒服。如果说这出戏是在再现王伟忠与田浩江两人的情感记忆与生命故事,那么过去两人所成长的不同背景,似乎也在他们的身体文化形态里,烙下很深的刻痕,这种差异与对比,一摆到舞台上,就显得非常清楚了。

不过两人在台上,由于都有一大部分都在演出自己与哥哥的兄弟情仇,不管是王伟忠对哥哥有一次超爆大声的怒骂(麦克风几乎都破音了),或是田浩江在哥哥的病榻前唱歌剧选段,而哥哥以一曲〈往是只能回味〉回应,两人几乎都动了真情,这点倒是令人深深感动的,也难为了两位演员,不断地要在这么多场的演出之中,面对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纠结,每演一次,很可能要就揭一次痂,既痛又不能不面对,否则就会“戏真情假”,看起来就会多了许多做作感。

李依瑾的戏份虽然不多,而且多半得变换不同的造型,扮演不同的角色,声情及表演分寸的拿捏,倒是小有令人惊艳之处,算是绿叶丛中的一朵小花,若不引人注意的话,其演技也就说不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