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个月前一个周末,政大社科院大楼冷清阴暗,但13楼会议室里,却热闹非凡,挤满了全国30、40位经济、社会、教育、统计等学者,热烈研讨了一整天。
吸引跨领域精英齐聚一堂的题目听来令人想睡觉:“校务资料与高教学习成效学术研讨会”,但内容其实十分重要,因此没有人提前离席。
大学多元入学从2002年全面实施,但是“繁星、个人申请、指考”三大入学管道,究竟孰优孰劣,各方一直各说各话。甚至,许多人呼吁,应该恢复以往的联考,比较公平。
例如国教盟、台大校长杨泮池、李家同教授等人不久前连署推动改革多元入学方案,主张缩减推荐甄试(以下称推甄),包括繁星计划与个人申请,由六成降到四成。二、延后学测时间到5、6月,并将考试内容纳入高三教材,三、学测与指考合一等。
过去,各方立场大多没有实证资料。国教盟理事长、台大应力所教授王立升坦率地承认,他们的主张主要是依据大学与高中现场人员的回馈,对于终于有学者可以提出实证研究,感到很高兴,“以后就有一个共同基础可以对话”。
本期〈巴黎协定 关你什么事〉专题,就是在这么委屈的采访情形下,把会议怎么开、世界新游戏规则、台湾企业与人民该如何因应的重点带回。无论如何,巴黎峰会已揭示人类进入新的发展纪元,你不能不知道。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愿意委屈自己,也要去采访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