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作者自述在海外四处漂流及流亡期间,亲身体验多国文化的冲击,从中引发了许多思索。离开了故乡,他在异地寻找精神昄依,尝试寻找自己的根及家园,一边叩问历史和家国,一边重新定义“我是谁”,并且重新探讨“故乡”、“自由”、“生死”的意涵。纵使生活漂泊,但作者对文学、对自我的思考从未间断,还将他的思考札记写成一段段精炼的悟语,当中的哲学概念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新文体写作”的意义 刘剑梅我父亲(刘再复)非常勤奋,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黎明即起”,每天早晨五点便开始写作。从五点到九点,这是他的黄金时段,创造时刻。数十年的“一以贯之”,使他著作等身,仅中文书籍就出版了一百二十五种(五十多种原著,七十多种选本、增订本、再版本)。我从读北大开始,就喜欢他的片断性思想札记,那时札记发表得并不多,但因我是“近水楼台”,所以还是读了一些,比如《雨丝集》。出国之后,他思如泉涌,一发而不可收,竟然写下了二千多段悟语(“独语天涯”八百多段,“面壁沉思录”四百多段,“《红楼梦》悟语”六百多段,“《西游记》三百悟”三百段,“双典百感”一百段,各类人生悟语近一百段)。这些悟语,精粹凝炼,语短意长,每一段都有一个文眼,即思想之核。二千多则,可以视为“悟语库”了。我称父亲的悟语写作为“新文体写作”。所谓新文体,乃是指它不同于当下流行的小品、杂文、散文诗,也不同于随想录等文体。杂文较长,有思想、有?事、有议论,而悟语则只有思想而没有?事与感慨。与散文诗相比,它又没有抒情与节奏。与随想录相比,它显得更为明心见性,完全没有思辨过程,也可以说没有逻辑过程。这种文体很适合于生活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我相信,那些忙碌又喜欢阅读的智者与识者,肯定最欢迎这种文体,他们在工作的空隙中,在旅途的劳顿中,都可以选择一些段落加以欣赏和思索,享受其中一些对世界、人类、历史的诗意认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称这些悟语为“新文体”是否恰当?可以讨论。说它是“新”,乃是相对于流行的文体即论文、散文、杂文等,但如果放眼数千年的文学艺术史,我们还是可以发现,这种“思想片断”的写作曾经出现过。例如古罗马著名的帝王哲学家马可•奥理略(Marcus Aurelius)所写的《沉思录》(中文版由何怀宏先生所译),便是他在军旅劳顿中的哲学感悟,一段一段都是精彩的悟语。此书影响巨大,千年不衰,早已成为西方思想史上公认的名著。我觉得他写的正是“悟语”。每一则都有思想,但没有思辨过程。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和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也喜欢采用这种片断式写作来表述
3. 人生悟语:刘再复新文体沉思录(卷一:三书悟语)
4. 人生悟语:刘再复新文体沉思录(卷二:红楼悟语)
5. 人生悟语:刘再复新文体沉思录(卷四:面壁诗思)
6. 人生悟语:刘再复新文体沉思录(卷五:共悟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