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行猎山林的泰雅人,将多望溪发源地的加罗山一带狩猎区域称为“眠脑”,意思是一片森林茂密的地方和蓊郁的绿,有一种像诗一样,无穷无境的意境;公元1914年11月日本人开始进入太平山,展开各种生物调查研究;公元1915年,日本人据此意为“太平山”,而这个安稳辽阔的新名字,则有期许国运昌隆、欣欣向荣的意涵,同年也开始正式生产林木,直自公元1982年林业经营政策改变,公元1983年太平山林场转型为森林游乐区后,方结束六十多年的林木生产作业期。太平山林场自开发之初,至政策转变、森林事业转型为主,两个主要的开发区域,分别是旧太平山、新太平山,以及台湾光复后才正式生产的大元山分场。在那个时空背景里,不是开发者的眼光太锐利,就是太平山沉睡的桧木群太耀眼,才促成了一场由年轮与形态,决定该何去何从的森林新陈代谢,让山林从古色古香的朴静,到洋溢着青春气息。但是,即便如此,天生丽质的太平山仍是一颗绿色宝石,总在云雾流转之中安稳、沉静、璀璨。

回顾太平山百年(公元1914~2014),除了以往的林木史之外,由电影地景、罗东林铁、自然发现史、生态工程、林场运动会等,找回、发掘、看见太平山的世纪森情新貌。